青铜峡历史上的三位回族人物
分享到:
2011-11-20 13:51:08 【来源:青铜峡伊斯兰教协会】 点击:

 在青铜峡的历史上,曾经有三位回族人物,深深地影响了青铜峡的历史,今天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三位回族人物,了解他们的经历,唤起人们对青铜峡历史的重新了解。

    一、明代回族大将军沐英
在青铜峡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一次重要的战役即“灵武口之捷”,就是在沐英的指挥下取得征讨西蒙的胜利。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率兵进攻屯兵和林的由元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率领的一支残元势力。沐英由灵州渡黄河,从贺兰山灵武口(今我市大柳木高山北侧大口子)经阿拉善旗,行军7昼夜,在敌营外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进攻。一路袭其背后,两路左右夹击,沐英自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脱火赤、知院爱足及其全部。

    沐英(1345—1392)字文英,凤阳定远(今属安徽)人,回族,明初重要将领。沐英幼年时,父母早亡,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沐英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后擢升指挥使,多次征战建功。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掌天下兵马,深得朱元璋器重。洪武九年(1376)十一月,沐英为副将军出征吐蕃,次年(1377)四月得胜而回,因功封西平侯。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统兵征西,俘获洮州十八族头领。

    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冒雾前进直捣其中坚,敌军大败。后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沐英随蓝玉将兵西攻大理。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莫敢后,遂斩关而入”,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之后沐英率数万众留守云南。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组织民工疏浚河道,兴修水利;招商入滇,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整修道路,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沐英入朝,朱元璋给予厚重赏赐,并高兴地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沐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四十八。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二、回族反清斗争首领马化龙

    马化龙(1811-1871年),回族,宁夏回族反清斗争首领,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第五代掌门人,经名拖毕尔亭俩(阿拉伯语,意为“真主的追随者”),道号赛义德·束海达依(殉道者的领袖),清宁夏灵州金积堡鸿乐府(今峡口镇辖区)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正式继任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第五代教主。马化龙的祖父马达天,父亲马以德,一家三代教主,教众除宁夏外,遍及北京、云南、黑龙江等地,被称为“总大阿訇”。马化龙通经尚武,多智善谋,曾捐千总之职,对穆民多有善举,“远近回民皆悦服”。

    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他领导宁夏回民进行了持续十年之久的反清斗争,曾一度占领宁夏府城和灵州城,后起义失败,被清政府杀害。

    同治元年(1862年)十月,马化龙坐镇金积堡,联络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回众,领导宁夏回民的反清斗争。同治二年(1863年)十月,相继攻占宁夏府城和灵州城。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清军雷正绾部和曹克忠部向金积堡扑来,马化龙和陕西回民马步劲旅在强家沙窝给清军以沉重打击,清军被打得丢盔弃甲,伤亡2000余人,雷正绾部全军溃变,清廷震动。各地回民军“率视金积为向背”。马化龙领导的宁夏回民反清斗争在西北回民反清斗争中成为中坚力量,他被尊为“总理宁郡两河等处地方军机事务大总戎”。是年十二月五日,马化龙等接受了清宁夏将军穆图善的招抚,改名马朝清,被赏加提督(一说“副将”)衔。但后来在清军一再逼迫下,再次起事。

    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左宗棠和刘松山主张对回民军“痛剿”,马化龙领导金积堡、峡口(今青铜峡市峡口镇)、马家滩(今青铜峡市小坝镇)等地回民军和陕西回民军联合作战,主要战场在青铜峡峡口—带。马化龙指挥回民军拼死抵抗清军的围剿,伤亡巨大。同治九年(1870年)正月十四日,清军右翼统帅刘松山进攻金积堡外围马五寨,刘被回民军击毙。清军突失统帅,纷纷溃退,回民军乘胜夺回青铜峡口。这年八月,清军分3路重围金积。十月,金积已成为一座孤堡,堡内粮援俱绝,马化龙为保全堡内军民生命,亲赴刘锦棠军营,表示“愿以一人抵罪”。同治十年正月十三日(1871年3月3日),马化龙在吴忠四旗梁子被凌迟处死,持续10年之久的宁夏回民抗清斗争至此结束。

    马化龙是回民反清斗争的领导者、组织者。在斗争中,他很重视回汉民族关系,采取“安缉地方,保卫汉民”的政策,倡导回汉人民的团结。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捐银在金积兴修汉渠水坝,亲赴唐渠监修水利。马化龙归真后,穆民尊他为“十三太爷”,并在他就义处修建了拱北。

    三、著名哲赫忍耶经学家马学智

    马学智(1861-1934),经名穆罕默德·曼苏尔,字水如,回族,灵州人(今宁夏青铜峡市峡口镇人),清末民初中国伊斯兰教哲赫忍耶门宦大阿訇、热依斯。出身伊斯兰教经师世家,幼年刻苦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伊斯兰教经典,稍长游学于陕西、甘肃一带。从名师学习多年后,投奔马元章学习苏菲学说,三年后穿衣毕业,在陕、甘、宁一带开学。民国九年(1920年)被时任哲赫忍耶教主马元章任命为哲赫忍耶门宦河东(青铜峡、灵武、吴忠)地区热依斯。民国十四年(1925年)到麦加朝觐。朝觐结束后,为了深讨“完哈比耶”学说,在阿拉伯半岛有关城市以游学为名,和一些阿拉伯的宗教人士探讨了《古兰经》和圣训等,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对哲赫忍耶教派的兴盛和伊斯兰教各派的团结,起到了很大作用。晚年广收门徒,依各种经典为参考,依《古兰经》为基础发表著述,研究和阐释伊斯兰教教义学及苏菲学说。马化龙领导的回族反清斗争失败后,清廷对所有记叙这段历史的作者残忍迫害,对所有作品一律禁毁。马学智为了真实的记录下这段历史,让后人对回族反清斗争有客观的了解,他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及小儿锦写成《哲赫忍耶道统史传》,使这段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保存下来,成为研究中国伊斯兰教苏菲派哲赫忍耶门宦的重要文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马学智归真,终年73岁。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青铜峡 历史上 三位

上一篇:孤寡困难老人的好“孙女”回族女青年马月红
下一篇:先知穆罕默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