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团锦簇的穆斯林人家。
哈翊良老人祖传珍藏的袖珍《古兰经》。
阳光下的清真寺
春天,四川阿坝高原的阳光带着金子般的光泽,亮得让人睁不开眼。生活在雪山高原的回族穆斯林,特别喜爱大自然的妩媚——从一些敞开的院门可以看到,院内花团锦簇,充满生机,让你忍不住驻足观赏。
当笔者独自走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达杰三巷,看到阳光下十分耀眼的新月标志时,心中涌起一股热流。这座清真寺的门面很不起眼,但里面较为宽敞。寺内左侧是满拉(清真寺经堂学校的学生)宿舍、经堂,右侧是教长室、会客室,两边都砌有花台。礼拜大殿采用我国传统殿宇形式,有前后两进,前为卷棚歇山顶,后为歇山顶,两组并建,浑然一体却又层次分明。屋顶用斗拱相托,六角飞檐高挑;殿前水泥高台上,一幢两层六角亭式的宣礼楼,与大殿及其顶端的星月标志交相辉映。
清真寺马阿訇和寺管会的几位成员热情地向笔者介绍了阿坝穆斯林和清真寺的历史。
清朝末年,阿坝藏族土司麦桑·华尔功成烈鼓励经商,专门划给外来客商3个胡同作为定居点——时称大“甲康”(藏语,即汉民族居住房)、中“甲康”和新“甲康”。同时,麦桑·华尔功成烈还为这些外来客商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样,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族外地商人云集阿坝,其中尤以青海、甘肃、松潘、马尔康等地的回族居多,伊斯兰教也从此在阿坝落户。
班口阿訇是阿坝的首任掌教阿訇,从松潘进入阿坝的马武之是第二任掌教阿訇。1913年,从松潘迁入阿坝的哈国枢被推举为第三任掌教阿訇。哈国枢曾到云南、河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著名清真寺学习,深受阿坝穆斯林的景仰。哈国枢迁入阿坝后,带领穆斯林在大“甲康”的平顶房屋内做礼拜,举行传统节日活动。随着信众越来越多,哈国枢于1925年组织大家搭建起一座具有高原特色的帐篷清真寺。
1939年,在当地一些穆斯林商人的支持下,阿坝穆斯林民众在大“甲康”修建了一座土木结构的小清真寺。1942年,小寺进行扩建后,具备了礼拜殿、阿訇室、水房、厨房等基本设施。
新中国成立后,阿坝穆斯林筹资修建了一座功能完备的清真寺。“文革”中,这座清真寺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宗教政策得以落实。1981年,阿坝穆斯林自筹资金,在原址上重建了面积约200多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大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省到阿坝经商的回族穆斯林增多,原有清真寺的空间已满足不了广大穆斯林宗教生活的需要。1992年,阿坝穆斯林再次集资,扩建礼拜大殿。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座700多平方米的中国传统殿宇式的礼拜殿落成。
上一篇:走近开封的“犹太回族”
下一篇:阿坝高原上的穆斯林 高原之金信仰永驻星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