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之初,廖汉生将军在大西北(附人物简介)
分享到:
2011-11-15 21:45:23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点击:

  二、建设人民新青海

  9月26日,奉中央军委命令,青海省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廖汉生任青海军政委员会主任,主持全省军政工作。军政委员会是解放初期临时最高行政机构,代行人民政府职权,并负责召开青海人民代表会议,筹备成立青海省人民政府。为针对一些人嫌青海条件艰苦,不安心在青海工作的思想,廖汉生领导全军深入开展了“热爱青海、建设青海”的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大家不光是看到青海的贫穷落后,还要看到青海前景远大的一面;不仅要解放青海,还要建设一个欣欣向荣的青海。为了长期扎根青海,建设青海,廖汉生和1军副军长王尚荣把妻子小孩从古都西安接到西宁,在青海安下了家,后来廖汉生的儿子廖建军就出生在西宁。在廖汉生等人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的建政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1、剿匪平暴

  青海的迅速解放,使青海马氏集团长达四十余年的黑暗统治顷刻之间土崩瓦解。但反动势力并不甘心失败,而是伺机反扑。1949年10月,马步芳的老窝子甘肃临夏发生叛乱。第1军抽调3师和其他兄弟部队剿匪平暴。经过两个月的清剿,扑灭匪乱。

  就在第1军抽调1师在甘肃临夏平叛之际,青海马步芳余部马英、马成彪在大通、门源等地发动叛乱。

  12月25日,原青马集团骑兵第8师师长马英,纠集5000乌合之众发动叛乱,将大通县城、桥头镇及附近我县、区人民政府和部队驻地包围,进行疯狂的冲击。与此同时,马成彪在门源县发动叛乱,纠集1200余众进攻门源县城,门源县副县长翟鸿儒等40余人全部牺牲。受马英、马成彪叛乱的影响,一时间青海各地反动武装暴乱迅速蔓延,小峡、湟中、循化、化隆等地发生土匪暴乱。他们围攻县城重镇,袭击部队,捣毁党政机关、残杀军政人员,手段极为残暴。

  第1军接到大通县城土匪暴乱的信息之后,立即派第3师师长兴中率领1师7团和军直侦察连乘汽车驰援,接着又加派2师6团和军炮兵营,击退数千匪众,解大通县城、桥头镇之围。匪首马英又再次纠集600余人进犯桥头镇,2师骑兵营从湟中赶来配合6团1营将叛匪击溃,并打死匪首马英。剿灭马英之后,解放军趁势进攻门源,消灭马成彪,收复门源县城。同时,解放军又平息了湟中、化隆、循化等地发生叛乱。

  西北地区民问题非常复杂,剿匪平暴是一场严峻的军事、政治斗争。这些叛乱的匪首利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矛盾,造谣污蔑“解放军是汉人的军队,要杀回灭教。”极力煽动民族仇恨心理,一时间欺骗、裹挟不少回族群众。解放军将士在剿匪平暴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方面要迎击反动匪徒的顽抗,一方面是不明真相群众的围攻。当时甚至有一些身背吃奶娃娃的回族妇女也手举镰刀,冲着我们的战士喊:杀呀,杀呀。

  面对这样的情况,官兵思想不统一。有的战士本来就对同志、战友惨遭杀戮而悲愤万分,对冲着我军喊杀的人更是火冒三丈,想端起枪来痛快反击,主张“以血还血”、“以刀对刀”。

  针对这样的情况,廖汉生等人认为必须统一思想,坚决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我军的群众纪律。廖汉生一再强调:“假如我们同样采取报复行动,不讲政策,不加区别,我们就会失去群众,结果会流血更多,军队流血、群众也要流血。我们必须坚持对部队指战员,对当地各族群众进行反复、耐心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严格模范地执行政策纪律,以我们的实际行动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思想认识统一后,廖汉生等人制定了“军政兼施,分别对待”的政策,在剿匪平暴斗争中坚持把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区别对待整首恶分子与一般群众,区别对待匪徒问题与民族问题,最大限度地孤立并狠狠打击少数顽固分子,持反动立场,与人民为敌的人,剿匪部队以严明的纪律,打破“杀回灭教”的谣言,争取大量受欺骗、被裹胁的回族群众,丢掉刀枪,安心生产。

  从1949年12月到1950年8月,大规模的匪徒基本肃清,第1军共进行大小战斗200余次,共歼灭叛匪5300人。当然在剿匪的斗争中,我党政军民也付出了血的代价,仅第1军就伤亡千余人。

  1950年9月,第1军暨青海军区在西宁召开首次党的代表大会,廖汉生当选为党委书记。一军党代会结束以后,青海军区奉中央军委、西北军区命令,派驻在玉树的骑兵大队从玉树出发,由北向南进军,击溃藏军第七团,而后人不鞍、马不停蹄,直插昌都背后,取得昌都大捷。

  2、模范执行民族宗教政策

  青海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据廖汉生回忆:当时青海全省约120万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47%,藏族占33%,回族占12%,土族占6%,蒙古族占2%,还有撒拉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由于马步芳集团统治青海四十年,在对各民族进行阶级压迫的同时,推行民族压迫,激起民族仇恨。因此各民族之间的积怨甚多、纷争不已。处理好民族问题,是实现青海长治久安的关键。在廖汉生等人的领导下,卓有成效地处理好了民族宗教政策。一是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向青海进军的过程中,大力开展普遍而认真的民族政策的学习教育,规定认真严格的特殊纪律。在军管会中,还成立了民族处,负责联系各民族的民族工作。全军上下都充分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从而赢得了各民族的热烈拥戴。塔尔寺僧众为了感谢人民解放军对这座名寺的保护,派代表来西宁,向毛主席、朱总司令及青海省军政委员敬献锦旗。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在青海省军政委员的领导下,逐步建立了一批民族自治政府。在民族杂居的地区,建立了各民族联合自治政府。三是大力培养民族干部。1949年12月,毛主席指示青海省委: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遵照毛主席的指示,青海省举办青年训练班,选拔培训少数民族干部,经过短期的学习,把他们充实到各级领导班子中去。这些干部迅速成为党在民族工作中的骨干。四是妥善调解民族矛盾。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则,以调剂协商的方式,妥善处理民族间历史遗留下的大量纠纷、隔阂和积怨,制止流血械斗,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五是努力做好各民族上层人士和宗教领袖的工作。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宗教领袖和民族上层分子在群众有较大的影响力,做好他们的工作对促进民族团结、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廖汉生等人高度重视民族宗教工作,通过集体座谈、个别交谈、广交朋友等形式,联络感情、沟通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消除他们的疑虑,通过他们争取更多的群众。当时在青海省人民政府任职的民族宗教上层分子有喜饶嘉措、马朴、詹东·计晋美等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塔尔寺坐床不久的十世班禅,10月1日致电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致崇高无上之敬意,并矢拥护爱戴之忧。”并明确表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凡有血气,同声鼓舞。今后人民之康乐可期,国家之复兴有望。西藏解放,指日可待。” 并致电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恳请“速发义师,解放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巩固国防。”11月23日,毛泽东、朱德给班禅大师复电说:“西藏人民是爱祖国而反对外国侵略的,他们不满意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政策,而愿意成为统一的富强的各民族平等合作的新中国大家庭的一分子。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必能满足西藏人民的这个愿望。”

  根据党中央和西北局的指示,廖汉生与班禅堪布会议厅的政治代表计晋美和班禅的老师、佛学大师喜饶嘉措取得联系,并派部队在偏远牧区香日德找到了十世班禅,并将班禅一行接到青海西宁。在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帮助下,1951年12月,十世班禅结束自九世班禅以来流落青海30年、最终客死青海玉树的遭遇,返回日喀则。受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委托,习仲勋、廖汉生到塔尔寺为班禅送行。为保障班禅顺利返藏,西北局和西北军区党委派军区党委联络部部长范明、牙含章等同志作为西北军政委员会派驻班禅行辕的代表,负责护送工作,成立了由范明任书记的中共西北西藏工作委员会,青海省军区骑兵部队组成青海省独立支队,负责护送班禅。十世班禅一行经过4个月的艰难跋涉,安全抵达拉萨,受到各界群众和18军部队的热烈欢迎。十世班禅与十四世达赖见面后,返回日喀则。

  喜饶嘉措,是著名的佛学大师,也是伟大的爱国者。廖汉生非常尊重他。一开始,喜饶嘉措对我党的政策有疑虑。经过廖汉生等人耐心解释,他逐渐了解党的政策,从而紧密合作。后来,喜饶嘉措出任青海省副主席,对藏族民众、藏传佛教僧众产生了重要影响。班禅堪布会议厅主任詹东?计晋美,也担任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马朴,原是马步芳的部下,曾参加围堵红西路军,抓了不少红西路军战士。解放前,马朴为人民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人民政府不计前嫌,任命他为青海省政府副主席,为稳定回族群众发挥了重要作用。

  3、恢复生产,发展经济

  青海资源非常丰富,有“黄金青海”之称。经过马步芳反动集团四十年的横征暴敛,青海百业凋零、民不聊生。当时省会西宁,号称人口6万,实际上不到5万;马步芳所谓的八大工厂,实际上不过是生产皮革、火柴、肥皂等简单产品的八个作坊;马步芳父子逃离西宁时,抢走了大量黄金、银元和珠宝。在广大农区、牧区连牲畜都抢走了,缺乏基本的生产资料,生产生活非常困难。总之,刚刚解放的青海,是一穷二白的乱摊子。

  廖汉生等青海党政领导,在继续肃清反动残余势力,建立人民政权的同时,迅速组织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一是组织恢复生产。军管会和军政委员会设立工业、财经和交通等部门,派出人员,发动工人群众修复机器,清理场组,迅速恢复生产。组织贸易公司和银行平抑物价,遏制通货膨胀。二是成立生产委员会,统一领导部队生产。1950年春,各单位立即掀起以农业为主、工业、手工业为辅的大生产运动。当年开荒76000亩,播种7190亩,种菜2490亩,超额完成每人3石小米的生产任务,喂猪养羊,开小作坊40个,采金200余两,大大减轻了国家和人民的负担,也带动了当地群众的积极性。三是勘探开发柴达木盆地。柴达木是聚宝盆,但当时荒无人烟。为开发柴达木盆地,第1军组织力量勘探,抽调3师8团两个步兵连和骑兵团的一个连作为先遣队到柴达木进行农业开发,种庄稼、蔬菜。四是修建青藏公路,改善交通条件。1950年4月27日,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给第一军下达了修筑青藏公路西宁至黄河段、宁张公路西宁至大梁段两侧。第1据迅速组成9000人的筑路大军,由王尚荣副军长担任总指挥,四个月时间就完成了青藏、宁张两路段的筑路任务,总计新修公路400余里,砌筑大小涵洞900多个,为亘古荒原开辟出一条黄金路。由于完成筑路任务出色,1军受到了总部的嘉奖。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工程,廖汉生与贺炳炎、王尚荣等人共同题签了日月山筑路纪念碑。纪念碑至今仍然矗立日月山前,记录着那一段光辉的历史,那个伟大的工程。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建国 之初 廖汉生

上一篇:探寻“民族小岛”撒拉族:篱笆楼与穆斯林葬礼
下一篇:陕甘回族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