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西宁:老西宁女学生体育活动断忆
分享到:
2011-03-18 11:24:22 【来源:《西宁体育史料》】 点击:

1941年,我在青海省立西宁女子师范附小读书。小学时的体育课主要是游戏活动,还有列队练习、哑铃操和篮球。而最活跃的是同学们自发搞的抓劐硌、跳方、跳绳以及踢毽子等活动。

  有一位教体育课的男老师,他是西宁人,姓祁,身材瘦高,对我们很和蔼。我们附小和师范部校址是合在一起的,共用一个篮球场和一个带补丁的篮球。还有只够一个班用的木哑铃,再就是一些童子军服装和童子军棍。这就是全部的体育设备和器材了。

  解放前的儿童节是4月4日,为了做好这一天西宁各小学和一部分初中的队列表演竞赛准备,体育课上常做整队、报数、走正步、横队转弯、行注目礼等的操练。因此,偶尔上一次哑铃课,不用老师喊口令,光听着由我们自己的动作使哑铃相击而发出“嘎嘎嘎”的清脆、响亮、整齐的节奏,就会感到一种统一、和谐、动态的美,实在是开心。这也是我们在小学体育课上最感兴趣的活动。虽然器材不多,轮到的机会太少,但我们仍能找到童年的欢乐。

  学校正式的体育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小孩子爱动爱玩的天性,因此,改线绷绷、跳方、跳绳、抓劐硌、踢毽子,就成了我们自己组织的课外活动。尤其是抓劐硌更受女孩子的欢迎,哪个女生的口袋里都有一副劐硌。

  抓劐硌,也叫抓石子或抓五个。因为是五个石头子(也有用羊拐)的。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名符其实的——将5个废缸片磨成直径不超过2厘米、厚约1厘米的扁圆形。这种活动是锻炼手的精细动作的,操作是成套的,共分二十多节。每节都有名称,如第一节叫“毛个个”,第四节叫“考大楷”,还有叫“抓三、六、九点”以及叫“抓弄闯”等等。做动作时还有口歌,如最简单的是“毛个个,抓住个”。动作有三套,内容基本相同,只是难度各异。女孩子们经常会开展抓劐硌比赛,比赛时,各方相继从头开始,当动作出现失误或不能完成时即停止,由另一方始做或续做,先做完者为胜。一气呵成几乎是不可能的,比较熟练的人做完难度较高的一套至少也得二十多分钟。

  奇怪的是,别的省份,这种或者类似的活动,男孩子也有玩的,而在青海,如果有男孩子抓劐硌会让人笑话的。

  直到我上师范时,眼界大开,做过棍棒操,参加过篮球赛,还参加过乒乓球赛、排球赛,见到了棒球、标枪、铁饼等。

  有一位名叫徐朗如的体育老师,他给全校学生教棍棒操,大家都感到新鲜有趣。在一次节日的晚会上,他还把它改成火炬操。这种简单的火炬操其实是在棍棒上钉上酒精棉花,点然后在黑暗的舞台上做操,在那时这是很新颖的。不久,徐老师调走了,这些新玩意也不见了。现在回忆起来,那些棍棒的样子有些像投掷用的手榴弹,而操的内容早已忘却。

  那时,我曾看到校长夫人和其他老师打乒乓球。我们学生是进不了门的,只能眼红而已。记不清是哪一年,省上有了女子乒乓球赛,热心的杨文炯和狄化林老师为我们报了名。上场后,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不过,因为参赛者的水平都不高,对胜负也不是很在意。而西宁乒乓球之风在女性中从此而生了。

  也曾在学校里看到过标枪、棒球、铁饼等,但女生从未体验过。排球也只是观看男同学们练习和校内比赛,女生基本与之无缘。

  综上零散的回忆,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即可窥见当时西宁体育运动事业的落后,女子体育更落后。

   (摘自《西宁体育史料》第四辑,1987年。)

  (作者:丁松年)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纸上 西宁

上一篇:穆斯林最美的故事
下一篇:50年代的童年:西门口的街坊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