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陇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十一五’期间,天水市实施‘一带多心、轴向强化、组团发展、山水连城’的城市发展战略,高起点、高品质地推进城市化,不断提高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天水市市长王锐告诉记者。
一
天水有众多的古民居、古树名泉,呈现出厚重的城市文化。这些古民居、古树名泉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秦州区。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天水市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分珍视历史文化资源遗产的保护。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编制了《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有7条历史街区和1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3处古民居保护院落、241株古树、5处名泉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确定面积达28.9公顷。
在采访中,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张志斌介绍说,市上经过长达10年的时间,3次对《天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进行了修编,2009年7月得到省政府批准公布。与此同时,依据名城保护规划,该市先后编制实施了《伏羲城保护规划》《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天水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
在城市建设中,天水市政府十分重视对“两山夹峙,一水中流,五城串珠”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古城历史风貌的保护,根据名城保护规划,天水市将伏羲城、西关城2个古城区和枣园巷、大小巷道、三新巷、澄源巷、育生巷、自由路、自治巷等7条历史街区作为重点,加强保护。2007年争取国债2680万元、政府投资680万元,对7条历史文化街区道路按照“尊重历史,原样修复”的原则进行了修缮;同时,配套建设了供排水、供热、公厕、照明、街牌等基础设施,工程已于2010年完工。与此同时,天水市投资近9000多万元,完成了伏羲城保护工程,包括伏羲庙修缮、伏羲祭祀广场建设、伏羲城历史建筑修缮等三大工程。
“十一五”期间,天水市多方筹资上亿元,对历史建筑、古民居进行抢救性修缮保护。完成了胡氏民居(南北宅子)、天水后街清真寺、陕西会馆、万寿宫、水月寺、文庙及伏羲城古民居等30处历史建筑院落修缮保护工程,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
如今,胡氏民居建筑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庆麟宅院、连腾霄宅院、石作瑞宅院、哈锐宅院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冯国瑞宅院、杨家宅子、贾家公馆等9处古民居,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名城委挂牌保护院落42处,纳入保护范围的院落101处,从建筑年代看,明代35处、明清65处、明至民国1处、清代39处、明清民国2处、民国1处。
“这些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有力保护了文化遗产,延续了名城历史文脉,丰富了城市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张志斌说。
二
“在秦州区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中,有1/3是城市建设部门的项目。”天水市委常委、秦州区区委书记张明泰说,“我们推出了一项项惠民工程、一个个惠民公共服务项目,就是贯彻这样一个宗旨:城市建设要更好地为民生服务、为群众服务。”
在居民住房的建设中,秦州区建立起了由商品房、经济适用住房、拆迁安置房、廉租房、保障房构成的多层次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可谓是亮点纷呈。在全市率先建起了真正意义上的经济适用房小区——安民家园,为1100多户市民解决了住房困难。
实施廉租房制度,使廉租住房保障真正成为面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惠民工程”。2010年以来,建设廉租房约40.03万平方米8222套,北山城市棚户区改造搬迁安置房屋1000套8.5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1.2万平方米200套。
2011年4月6日开工建设的西十里“山水新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北区占地面积181亩,共22栋住宅楼,地上总建筑面积272326.2平方米,概算总投资82324.9万元,计划年底11号、19号楼达到主体封顶,剩余楼全部进入主体施工;南区建设项目总占地70亩,地上总建筑面积116975.7平方米,概算总投资31838万元,目前9栋楼正在基础施工中。
住在安民家园廉租房内的王菊香是2010年10月住进廉租房的,她感慨地告诉记者:“如果没有政府的帮助,我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有这么好的家。”
78岁的马世学现住在安民家园廉13号楼5单元的廉租房里,这里采光通风条件良好,厨房、洗手间等设施一应俱全,安民家园还配备了公共的阅览室、活动室等设施。老人激动地告诉记者:“我终于结束了长期住在阴湿的平房里的生活,每个月只需缴纳76元的水电费用,就可以住在条件这么好的新楼房里。”
上一篇:四川3景区入围西部最受公众喜爱景区(图)
下一篇:祁连县以规划为先导,旅游业步入快车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