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在繁华的市中心,突然转身拐弯,抚着斑驳的老墙,走进记忆的弄堂,叩问近千年来的沧桑,远处清真寺礼拜大殿顶端的新月,直指苍穹,阵阵诵经声传来,沉浸其中,净化身心,思绪飞扬。
2009年3月12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推介活动”初评会结束,共有拉萨八廓街、北京国子监街等16条街道初评入围。接下来,将由公众和专家从16条初评入围街道中选出10个,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终评结果于2009年6月13日第三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向全社会公布。最终结果:连同青岛八大关在内,山东青州昭德古街,成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古街之一。山东省一下子就占了五分之一席位,自然令山东人欣喜非常。
历史,是一条曲折的生命线
真教寺
我们走进这条老街时,整条街道还没有从沉睡中醒来,满身异乡人味道,使我们不忍心叩响这沉静的所在。阳光刚刚升起,便在这里,投递出强烈的明暗来。春天一眨眼,就带着温暖,与我们一起,走进这座老城的古街来了。
街景
山东中部,青州老城,昭德古街,这是我此次来青州唯一的目的地。先让我们宏观一些,了解一下古街的背景材料。
山东,古为东夷之地。史前时期,东夷人已经可以靠他们的智慧与勤劳,制造出实用、精美的石器、骨器、玉器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早在距今45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东夷人就已进入阶级社会,并出现了国家,从而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从中国地图右边可以看出,山东省从平缓的海岸线,突然探出头来,一半是内陆,另一半便是胶东半岛,在内陆和胶东半岛的连接处,便可以看到一个称之为“青州”的城市。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即其中之一。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青州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这里是中国原是文明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已有2200年的建城史。
由以上所陈述的信息,不难看出,青州的确是一独特且重要的所在。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南到临朐、临沂直通南京,北到京城的交通要道,也是连接西部内陆和东南海洋横向通道的重要枢纽,为山东东部著名的商贸中心和宗教活动中心。
由于地处交通枢纽的缘故,所以,在春秋时期,青州就已经有了和外部的通商往来,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且发展很快,集市逐渐在这里成形。最早来青州的伊斯兰信徒穆斯林,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青州地区非常繁荣昌盛,以贸易为主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大食人,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来此开展贸易活动,当地人称他们为“蕃客”,朝廷曾在此设置“青州押两番使司”,专门管理蕃客事务。
那时,蕃客流动性大,在青州定居的并不多。自元初开始,众多穆斯林官员及其眷属,以及来自西域的回族商人,看好了这片土地,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徙居青州,定居于此城内东关一带,形成了稳定的回族聚居区。定居东关,靠近东门,原因不言而喻,因此地本身就是一座城市主要对外交流、沟通、易货的进出口,市井自然繁华热闹,是青州连接外部的咽喉通道,用现在的说法,叫做:中心城市里的核心地带。
这些异乡人一旦定居下来,便根据自己的民族宗教信仰,在此新建起清真寺,近千年来,将众多回族同胞与汉族兄弟凝聚于此,形成了以清真寺和“昭德阁”为中心的一大片区域,“昭德街”由此而得名,并顺应历史,顺应时局,与时俱进,形成并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一条以回族为主,回、汉、满、蒙等各民族杂居的居住区。随着历史发展,昭德街规模逐渐扩大,一时鼎盛非常,现已成为一个有居住人口2万余人的大面积区域了。
至今,这里的回族居民,仍保留着的自己固有的民族文化传统和饮食习惯,同时,各民族通婚联姻,文化互相交流,在汉族文化向少数民族传播的同时,回族、满族的武术、花键、歌舞、餐饮等,也逐渐融入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生活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
建筑,是传统文化艺术的集大成
常年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们都说,古街是有生命的。灰砖青瓦,飞檐翘角,是它沧桑又慈祥的面容,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街巷,是它清晰可变的筋脉和血管。古街才是一位真正饱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看惯了人世间的冷暖寒凉,因为悟透了生活的精髓,因此显得超然而达观。当历史的风云和岁月的辉煌终于远去,古街以最自然朴实的状态,融入了寻常百姓家的生活。现在的老街,虽然远远没有昔日的壮观,但仍然可以从诸多细节中,体会当年盛况,感叹沧海桑田了。
街景
我们今天看到的昭德古街,长度3500多米,以点带面,线线相连,由东门街、东关街、昭德街、北阁街、粮市街及其两侧的街巷组成,它们南北相通,东西 相连,形成了一组“连线成片”的古建筑群。街的两边多为老店铺,青砖小瓦,古式的木质小插板门,依稀可见当年这里商贾云集,游人如织的繁华。古老的民居和商铺错落有致,出檐的梁柱和弯脖的斗拱,古老的窗棂和斑驳陆离的木门,在不经意间暴露了古街的古老与沧桑。
文化,千年浸染开出的生命之花
昭德街区不但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而且是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在这个街区历史上,曾诞生或居住过许多光照千秋、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最为著名的莫过于4位状元。
一为北宋著名的三元状元王曾。传说,王曾的父亲虽然不懂文墨,但雅重儒道,晚年梦见孔子托梦,言曾参将往生其家。果然,不久喜得一子,因此取名王曾。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大魁天下,后官至宰相,封沂国公。昭德街白果庄巷便是王丞相故居的后门,巷名因原有王曾兄弟二人栽植的白果树而得名。
二是明代状元赵秉忠。赵秉忠的故居位于北阁街西侧,名曰软绿园。至今街区仍保留着赵状元命名的青龙、白虎二巷。
三为清代状元、著名外交家洪钧。洪钧本为江苏吴县人,同治年间,母子二人来青州,投奔在此做官的亲友,住在东门街附近绍兴会馆,少年时代的洪钧就在此处“森盛号”杂货店学徒,由于他刻苦学习,在青州考院考中秀才,同治七年,进京殿试,高中状元,青州 民众称之为“学徒状元”。
此外,此地清代还出过一位武状元丁殿祥,其状元府在东门街附近。丁殿祥,回族人,字靖远,号崧生,嘉庆十九年,甲戌科武进士第一名,皇帝钦点为“武状元”。曾任宫廷一等侍卫、广西参将等职。
或许是蕴育了4位状元的缘故,这一街区,历代都有许多达官贵人、政客显要选择在此居住。
昭德街东赵宅巷,原系元代荣禄大夫、左丞相伯颜居住的地方。元灭宋后,元宪宗赐伯颜赵姓,迁居青州,至今,街区仍有许多赵姓后人在此居住;现保存有鲁 东民团总指挥赵明远故居;真教寺北侧杨家巷为明代回民进士杨应奎故居所在,杨应奎官至南阳知府,擅书法工诗文,著有《澠谷集》。曾出资重修过真教寺;粮食街路南双井街有清代乾隆进士李文藻的故居,李文藻官至桂林同知,著有《益都金石考》、《青社拾闻》、《诸城县志》、《历城县志》、《云门碑目》、《南涧文集》、《岭南诗集》等著作,家有藏书数万卷,遂名其书楼曰“万卷楼”;董家巷有明代万历进士、工部尚书董可威的住宅;民国时期,青龙街人赵太侔赴美哥伦比亚大学戏剧专业学习,回国后曾任山东大学校长。
古街边的老房子都排排相对,一家的院门对着另一家的院门,像楹联一般格律整齐。如今,这里保留下来的房子大多建于明清两代,与大部分的中国北方民居一样,这里的建筑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为建筑材料,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和形状,组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由于木质材料制作的梁柱,不易形成巨大的内部空间,古代建筑便巧妙地利用外埠自然空间,组成庭院。
上一篇:宁夏引游客 青睐穆斯林
下一篇:安徽省黟县西递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