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曾忘记,草原骏马的嘶鸣;还曾记得,孤城的狼烟……在丹噶尔古城,这些记忆已化作历史的云烟。叩响古城铜铸的门环,车辕碾过岁月的留痕,我们听到万籁的音响,依旧铿锵有力。
“茶马商都”从历史呼唤中苏醒
“为了重现古城昔日的风貌,打造旅游文化品牌,从2006年起,我们投资1.2亿元对古城的明清老街开展了保护性修复开发。经过四年左右的建设,修复工程全部竣工,丹噶尔古城昔日‘茶马互市’的古风遗貌,再次展现在人们面前。”7月5日,湟源县委副书记李国权回忆说。
驼铃悠悠,长烟落日。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湟源县城,古称“丹噶尔”,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是中原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的交通要道。明清时期,这里曾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茶马互市”,城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当时被誉为“茶马商都”。同时,由于地处农业区与牧业区结合地带,丹噶尔数百年的商业贸易记述了汉、藏、蒙古等多民族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华章,并创造了色彩斑斓的多元民族文化。
湟源排灯是珍品
修复后的丹噶尔古城,整个建筑群全部用青砖、灰瓦、白墙等传统用材和明清典型的七彩遍装法彩绘,街巷经纬交织,主要由明清老街、城隍庙、丹噶尔厅署、文庙、商号店铺、火祖阁等古建筑景观构成。这里也成为游客了解社火、曲艺、庙会和“羌风流韵”原生态舞蹈等民俗民间文化的重要一站。这其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具有“青海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品”之称的湟源排灯别具特色。因此,湟源又有了“排灯之乡”的美誉。
在湟源商贾云集,商贸繁荣的那个时期,来此经营的各地商家为在夜间招徕顾客,纷纷制作商号广告招牌,内燃蜡烛,十分醒目。此后,广告招牌制作越来越精致,成为有底座、图案、形式迥异的牌灯。后来这种牌灯又改制成能横跨街道的大型排灯,并有机地融入了各民族及河湟谷地的文化基因,成为古城一道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风景线。
走马古城“旅游圈”
“开放后的丹噶尔古城已被纳入青海湖旅游圈、青藏铁路旅游线、丝绸之路旅游线和唐蕃古道旅游线等经典旅游线路,并将其打造成集旅游观光、民俗文化和商贸为一体的青藏旅游线上的第一站。”湟源县旅游局局长杨发科介绍。
去年,丹噶尔古城明清老街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为湟源县旅游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正在逐步为全县旅游业的发展发挥着龙头作用。
“‘聚人气、提品位、增效益’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各项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运营轨道。去年,丹噶尔古城景区共接待游客159.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263万元。尤其是‘西宁八景’评选活动开展以来,丹噶尔古城明清老街网上投票踊跃,前来观光的游客人数得到了明显提升。”杨发科告诉记者。
此外,以丹噶尔古城为湟源旅游业核心景区,与城内的石刻文化广场、北极山风景名胜公园,以及城外的日月山、宗家沟、大黑沟等,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丹噶尔旅游网。(申维祖)
上一篇:马步芳公馆旧址——全国唯一的玉石公馆
下一篇:大自然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