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东关大街上购买白帽的小伙子。西宁的表情摄
众盼所至,众望所归,东关清真大寺在六百多年的发展史上始终是附近回族群众的活动中心。这一中心地位早已脱离了纯粹的宗教,渐进为社会和生活的中心,因为回族群众的生活没有离开过宗教,他们的宗教也没有离开过生活。如果谁剥离了宗教而单单谈回族的生活,将失于偏颇;同样,离开了生活而仅仅说回族群众的宗教,也会失于单调。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课题,也是迄今为止所有的哲学反复思考而被每一民族所不断求索的课题。怎样喜迎一个婴儿的诞生,怎样让一个亡灵安静地离开,是每一个东关人深入到骨髓的认识。在西宁及其周边,阿訇被邀请去家里给新生儿取名,而亡故的埋体要运到东关清真大寺来举行殡礼———站乃玛子。无论是生是死,人们都围绕着清真寺生活,加之一日五次的礼拜,使得回族群众一直以清真寺为中心展开自己的生活。正因为如此,东关的回族群众才长久地保持了他们古老的传统。
也许当你在不经意间走进东关,走进这里的大街小巷,你就会有一个全新的感觉:除了看得见的物质层面大大不同之外,在每一个回族群众家里,你可能分不清楚今夕何夕,你可能会有历史倒流的幻觉。当你躲过城市的喧嚣,顺着东关的一条条小巷慢慢游走,在某一个深色木门的吱嘎声中跨进一个回族人家,立时会有一种踏进历史深处的感觉袭近你。你不禁会想,梁柱上那些千姿百态的雕刻出自谁人之手?那些被磨得光滑的青砖从什么时候铺在走廊上?那些发黄的《古兰经》手抄本经过了多少代人的翻阅?丁香树下戴白盖头的老奶奶上百岁了吧,她是否听她的父辈讲起过回族反清起义的壮举……游走在东关,你无法逃脱历史,你会随时感觉到历史滑过的痕迹,虽然历史早已变得无声无息,但是它留下的痕迹却清晰可辨,它就在东关的小巷里,在东关人的生活里。拿林语堂先生的话说,用来生活的哲学才是真哲学。回族的生活里就是历史,就是他们信奉的哲学!
多少年来,东关的回族群众过着大致一样的生活:远离土地的他们没有了农耕的习惯,为官之道自然也与他们无缘。因此,无论是沿袭阿拉伯先祖的传统,还是为了谋生;也不知是历史的机缘选择了他们,还是他们创造了历史: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都曾在这里形成一个重要的聚散地!就这样,回族群众在城市的演进中形成了经商的传统。经商,也许是他们惟一的出路。于是,一个以买进卖出为主的经商形式在东关一带形成。
在当今的东关,特别是在中下南关和东关大街一带,这两条围绕东关清真大寺后门和前门所在的主街上,各种集贸形式和货物一应俱全,成为西宁的特色商业街。从黄铂金、玉石、虫草这些高端消费品到日常的布疋衣料等生活用品,从茶叶、糖果这些副食品到牛羊肉、馍馍面条这样的日常食品几乎一应俱全。每每走在这里,仿佛置身于《清明上河图》的真实画面之中。
经商的传统一直沿袭到今天。不过,在形式多种多样的经营当中,东关回族群众的经商形式显得很单一,他们主要是买进卖出为主。这是一种没有生产层面的单纯的经商形式,是商业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这种形式未免失于单调,谈不上更高层面的经营!因此当晋商、徽商这些几乎和西宁回族群众同时进入商业领域,甚至比他们还要晚好几代人的商业形成一定商业文化和商业品牌的时候,东关回族人家几乎家家都在经商、男女老少都能经商的民族没有形成自己能够叫得响的商业文化和品牌。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尔德节会礼。西宁的表情摄
对于东关的回族群众来说,生活不光在继续,还得要像模像样,这是祖宗多少代流传下来的活法儿。所以,东关回族的群众生活一点儿都不马虎。在男子经商、女子主家的生活方式中,比谁家收拾得干净漂亮,谁家的饭菜有味道是再正常不过了。
岁月荏苒。回族群众的生活在迎来送往中进行着饭菜的比拼,这种比拼并不是很直接的比赛,有时候往往只是人们的一句夸奖,一句赞叹,或者一声抱怨……这就够了,就足以定格一个家庭的口碑。因此,东关回族往往会经营自己拿手的餐饮业,从小打小闹的面条、馍馍店铺到规模相当的餐厅,布满了东关的每一条街巷。在中下南关、共和路、东关大街一带,形成了基本的餐饮格局。中下南关仍然是一条商业街,但经营的内容已经成为牛羊肉、茶叶、面条、馍馍和蔬菜水果,总之,离不开吃食,离不开回族群众的生活。非常有意思的是,在短短三四百米长的街上,牛羊肉铺足有几十家,面条、馍馍铺也有二三十家之多。而每一家牛羊肉铺在每天开门伊始就有被宰杀的四五头牛和十几二十几只羊,而一到昏礼之前,所有的肉铺全都卖完了牛羊肉;而每一家馍馍、面条铺更是堆满了各种馍馍和面条,可是一到傍晚,面条和馍馍还是被卖光了。真不知道东关回族的生活单一还是实在。可以肯定的是,牛羊肉和面食是东关回族生活中的主食。而据屠宰市场反映,这里的牛羊肉是西宁市最好的牛羊肉。这里的馍馍、面条也是花样百出,其色、香、味足以让人垂涎,食欲大振。
向东拐出中下南关,就是共和路和东关大街。这两条街上是鳞次栉比的饭馆,小到只有一间店面的小吃店,大到独占一两栋大楼的饭店,大大小小有百家之多。不要以为饭店太多,老板们会为客源发愁。小饭馆从早到晚都有人光顾,而大中型饭店以其经济实惠和地道的回族宴席———青海老八盘抓住了城市人婚丧之事的宴席需求。如今在东关,别说是婚丧之事要在饭店举办,就连相亲、提亲等事都在饭店举行,因此饭店每日客人爆满,有时一桌难订。尤其是到了斋月,回族群众要为每天晚上的开斋而预订开斋席。昏礼之后,东关的饭店灯火辉煌,万头攒动,成为又一道节会风景。斋月的饭菜,往往需要提前半个月预订,可见这里生意的火爆。
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尔德节会礼。西宁的表情摄
除了饮食之外,这里的回族群众还有着许多富有情趣的喜好,比如玩石头、写字画、移花种草收拾庭院等等。也有一些人因此而出了名,从而将自己的石头、字画和盆景与商业联系在一起,走上经营之道的。在东关,当你沿着每一条小巷行走,在一户户开着门的家里,你会瞥见一个又一个极其讲究的庭院。制作精良的盆景之间间或有奇石点缀,自然成长的各类花木与整个庭院相映成趣。偶然一两户开着屋门的家里,你会瞥见一些名人字画,一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会跃入你的眼帘。这些庭院各个不同,却又透露着相同的精神———洁净。当我说“洁净”一词的时候,不单单是指庭院的干净整洁,还有来自心灵的清洁。真的,有空到东关的小巷转转,在不经意间,你一定会有一种身心被彻底清洗了的感觉。
岁月荏苒。西宁东关的每一天都成为一段历史,而回族群众的生活却是如此地鲜活……
上一篇:男子肇事后叫嚷:我爸是丁局长 随便卖套房玩死你
下一篇:宁夏朝觐穆斯林群众回国 边防提供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