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采访四
为了实现母亲的心愿
——访马天义哈菲兹
艺文 马小迪
笔者眼前是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两眼闪着一种异样的慧光,透过它,我们似乎可以窥见他内心的许多,许多,走进他生活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简单的起居室,厚厚的书籍。
马天义,二十出头,出生在祖国西部一个传统的穆斯林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阿訇,为弘扬伊斯兰教做出过自己的贡献。小时候的马天义每每被悠扬的邦克声唤醒,每一天,大人们虔诚的宗教生活时时熏染着他那幼小的心灵,耳濡目染,自觉不自觉地融入到那种母族博雅高深而令人心动的文化氛围之中,久而久之,一股磁石般的力量紧紧地吸引着他,使他对身边这种文化表现出一种极度的虔诚与向往;而细心的母亲早就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孩子将来的人生模式和奋斗方向在她的心里早已是成竹在胸。
是的,天义的父亲和祖父都是有名的阿訇,但他的家族内还未曾出现过一位哈菲兹,想到这里,他的母亲便痛下决心,一定要把孩子培养成一名哈菲兹,以发扬光大父辈的事业。当时还不满十岁的马天义听着母亲的话,只是一个劲地默默点头,似乎读懂了母亲所有的心思。
于是,一个还不满十岁的孩子就跟着父亲开始背诵《古兰经》,自那时起,一股悠扬的颂读声每每回荡在家园的上空,装点着家乡的庄严与文明的气氛。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能怒放成父母眉间开不败的鲜花;每每听着孩子悦耳的童音,父母心头不时升起一团团不灭的希望之光。
十岁那年,马天义开始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人生之旅。背着沉重的行囊,道别了泪眼朦胧的母亲,千里迢迢来到甘肃临夏,寻师求学。经过了三年的闭门苦读,他系统地学习了许多有关教义、教律、等方面的知识,为以后的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十三岁开始,便在临夏的阿语学校一边学习深造,一边带学生。目前,他正在西宁市某一清真寺一边带班教学,一边学习,每逢斋月,他被请去奉诵《古兰经》。
他的汉语不大流利,幸好有一位熟悉阿语的教友在场,为我们担当翻译,使我们之间的交流得以顺利进行。在马天义的求学过程中,还到过北京、天津、广州、河南、山西等省市,可以说,求学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但经过一番艰苦的跋涉之后,还是把临夏和西宁做了自己最理想的落脚点,当笔者问起选择这两个地方为理想之地的最终原因时,他毫不保留地说,这里的风土人情、人文环境、文化氛围最适合自己。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十几年的勤学苦读,使他终于成为一名不负众望的《古兰经》朗诵艺术家(即哈菲兹),今年,当他在西宁穆斯林大厦举办的古兰经诵读大赛中捧走了二等奖奖杯时,人们不仅对他本人投以一种羡慕的目光,而且为能在共产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指导下,我们穆斯林的文化事业如此繁荣而倍感欣慰。远在异地的父母听到这样的消息,也会为之感到欣慰。可以说,这是他送给父母的最好礼物。
在哈菲兹马天义成功的背后,有着许多和他的同龄人不一样的痛苦经历。在采访中,他沉重地说,十几年的挨冻受苦暂且不说,就说那与家人的生离活别真让人熬尽相思之苦,如果不能把这种生离亲人的煎熬化为一种鞭策自己勇敢前行的力量,那么就会在这种痛苦中失去奋斗的勇气。诵读《古兰经》有它的特别之处,从时间上来说,必须利用凌晨三点至晨礼的最佳时辰。他说,这段时间是人的记忆力最佳的时间,更是真主应答穆民都哇的最佳时段。长期以来,他一直利用这一时段苦读勤练,把握住了一日之中的最佳时间,也备受了常人不能经受的苦难。因为这一时段正是许多人熟睡并进入甜蜜梦乡的时刻。自十岁出门后连续三年一直没回过故乡,他说十三岁以下是苦练朗诵技巧,保持良好童音的最佳年龄段,在这段时间里,他每月只能享受两三顿可口的饭菜,大多时间开水泡馍馍,鸡鸭鱼肉与马天义无缘。按理说他也享用得起这样的生活,况且也没有人监督,可是他没有那样做,为什么?这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异常的自制力,他自甘其苦。他说他的母亲,是一个深深爱着他并寄予他厚望的母亲,母亲期望我成为一名哈菲兹,我必须以母亲的心愿作为自己终生的奋斗目标,这也是孝敬父母的最好表现,为此我无怨无悔。
当问及往后的打算时,他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喜欢西宁,喜欢这里浓郁的民族生活氛围,确实愿意在这里呆下去,不断地学习积累,提高自己,当然有机会的话,也希望去阿拉伯国家深造。
常言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怀着不悔的人生理想,马天义抓住了他成长道路上的黄金时机,在刚刚二十出头的时候获得了人生的第一次辉煌。面对哈菲兹马天义的叙述,让人除了钦佩和感叹之外,更让人体味的是他多少年来孜孜不倦地为完成母亲宿愿而拼搏的足迹。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远在异乡的母亲挂在脸上灿烂的微笑。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