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川“花儿”语言丰富,其最大特点是通常以老百姓的日常口语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她散发着一种乡土气息,没有过分的渲染夸张,在朴素之中展现回汉儿女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和感情, 给人一种和谐融合、自然流畅、原汁原味的情韵, 具有情感真切、乡土气息浓厚等特点。词律多以生动形象的比兴起句,结构以四、六句为主,曲令有百十种之多。
张家川“花儿”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是多方面的, 其内容可分为抒情、叙事两大类, 前者居多。从题材上可分为情歌、生活歌、历史典故歌、神话传说歌、时代新歌等几大类,表达感情纯朴浓烈、热情奔放。在流行数量上,以表现爱情为主题的“情歌”居多。也涉及到更多的领域乃至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张家川“花儿”从体裁上又分“叙事本子花儿”和“抒情草花儿” 两大类。两大类又有叙述整部故事或完整内容的“整花”和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撒花”之分。“叙事本子花儿”根据小说、戏剧演唱的历史故事创作,这类“花儿”的内容健康,叙事性强,情节完整,内容生动,篇幅都比较长,可以在家中、村里演唱。如《孟姜女》、《割韭菜》、《绣荷包》、《卖饺子》、《十盏灯》等;而“抒情草花儿”则是篇幅都比较短小的山歌,主要以情歌(俗称“野曲”)为主,兼及其它,这类“花儿”的语言质朴率真,大胆炽热,表达感情纯朴浓烈、热情奔放。不乏诙谐与机智,或歌唱欢乐爱情,或倾诉相思之苦,有着浓郁的农村乡土味,但不能在家中和村里演唱。如《大路畔里的金盏花》、《上了梁梁暖着里》、《河里的石头翻三翻》、《红铜黄铜都是铜》等。
据张家川县政协委员、《张家川民间故事三套集成》参与和编写者王成科介绍,张家川“花儿”的成分和类型较为特殊,大致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本土花儿,有时又称关山花儿。这种“花儿”主要产生于从事农业劳动和生活的青年男女之中,如《拔胡麻》、《扬燕麦》、《长工愁》、《南坡担水》、《热头爷上来红似火》、《月亮上来亮上来》、《光阴好比打墙的板》、《二细的草帽白飘带》等,主要反映百姓劳动与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等内容,这种“花儿”在张家川占绝大多数;第二种是脚户花儿。因为张家川自古是关中西出口外,北上宁夏的交通要道,在这个独特的地域里,一支支旧时被称之为“脚户”的运输大军,他们在长途跋涉的枯燥旅途和风雨兼程中创作并传唱着这种花儿,这里面还包括了走州过县的行旅商贩和翻关山、闯牧区的皮毛贩子(旧称“山客子“和“背夹子客”)创作并传唱的花儿。如《骡子带马的铃》、《骡子走了固原了》、《土黄骡子驮盐哩》、《白马钉了银掌了》、《西口处发了青云了》、《白马磕的镫响里》、《兰州的白塔固原的钟》、《二十条骡子下汉中》、《身背着羊皮怀抱着毛》、《固原城里有棵嫩白菜》等,这些花儿由于源流纷繁,腔调多变,似乎柔进了河湟,洮岷、河西各民族的腔调和韵味,给张家川花儿注入了多样成分;第三种是麦客子花儿。张家川地处陕甘交界关山西麓的高寒阴湿山区,由于海拔、气候等各方面的原因,张家川的夏收与陕西的夏收时差将近三个月,千百年来形成了另一种独特的农耕文化现象,这就是当陕西开始夏收时,甘肃人就会自发的组织剩余劳力拿起镰刀赴陕西帮助他们收割小麦,关中人通常将这些劳务大军称之为“麦客子”。“麦客子”花儿形象的表述了“麦客子”赶麦场的艰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如《旋黄虫叫唤着催人里》、《脊背上晒的肉卷卷》、《头枕的磨石数星星》、《翻一场关山脱一层皮》、《这一回麦场赶烂了》、《一天赶一天远了》等,凡是有“麦客子”的地方就有山歌小调和花儿的声音,他们赴陕西赶场时只带去了一身力气和山歌小调,而回来时不但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而且还带来了晒干的蒸馍,更令他们高兴的还有在路上与各路麦客子在交流过程中学会了他们唱的南腔北调、山歌、小曲和花儿,这种花儿里面不仅有《信天游》的激昂,《眉户》的华丽,《婉婉腔》的缠绵,《皮影腔》的明快、《曲子戏》的婉约等,这种花儿在张家川近年来的山歌花儿演唱中占有很大一部分。
在张家川,人们通常把唱花儿称之为“漫花”,“漫花”是张家川县妇孺皆知的民间艺术, 他们或以歌会友、或以歌传情、或以歌言志, 无论你何时来到张家川,不管是在关山牧场、山林溪涧,还是在沟沟峁峁、田间地头,你随处都可以听到漫花声。虽然, 唱花儿者可能是摇动鞭儿的牧人、追求爱情的情侣、饱经世事的沧桑老人、远行路上的过客、或是辛勤劳作的农民,也许他连字都不识,但是他们却能用或热情奔放、或苍凉悲怆、或委婉含蓄的花儿,来表达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 这就是花儿的魅力。
上一篇:瀍河回族区为老干部建立亲情联系卡
下一篇:中国穆斯林门户网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