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上瓦的琉琉瓦,我为你着挨过打,名声背了打挨了,昧了良心不来了。”忧怨的情丝被苦苦的嗓音包裹着,缠绵的情调被婉转的曲调侵袭着,从古唱到今。尤其当我们大家随波逐流,在对现代化的音符进行复制、粘贴和拷贝中,蓦然偶遇从关山脚下漫过来的一曲曲张家川“花儿”时,那种美丽动人的情韵和旋律抚慰着你我的心扉,敲打着听者的心灵,击穿着观众的肺腑。这就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家川“花儿”,一曲曲浸泡在历史长河里的动人情歌,一首首穿越在时空隧道里的美妙乐曲。
“花儿”是西北劳动人民在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与音乐家完美结合的独特艺术形式,因歌词中多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它主要流行于贺兰山以南,六盘水以西,岷山以北,日月山以东的这一横跨甘肃、宁夏、青海三个省区的广阔地带。它以高亢嘹亮,挺拔明快、激越动听的特色,在我国民族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独放一葩。
张家川“花儿”是居住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的回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一种民间曲艺,是生活在这一区域内回族人民内心世界的独特反映,是当地群体历史渊源、生活方式、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及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文化表现形式,表达了该地区回族人民热爱生活,勤劳勇敢、团结奋进的精神风貌。
张家川“花儿”既是歌,也是诗,是民歌海洋中的一朵奇葩。它像泥土一样淳朴,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载体,节奏起伏变化,如潺潺溪流,似江河奔腾。张家川“花儿”通过优美、纯朴的“花儿”曲调,以舞蹈为主体,体现了一种生活。它包罗万象,有的表达爱情、表现自然景色和天文气候,也有的宣传党的政策,鞭挞社会丑恶现象等等。《中国民间歌曲花儿集成(甘肃卷)》中把甘肃的山歌花儿分为三类,根据地域和水系流径分别被称之为“河湟花儿”、“洮岷花儿”和“径渭花儿”。张家川“花儿”当属“泾渭花儿”之类,但任何一种说唱艺术在流传过程中无不打上地域特色的烙印,方言土语的抗体在吸收各种外来营养因素的同时,又顽强的保持着原有特点,张家川“花儿”亦不例外,她如天籁自鸣,却异常深刻而真切,其艺术魅力往往令人叫绝。
“花儿”究竟始于何时,史料说法不一,从明代万历年间的诗人高洪所写的《秦塞草》诗句来看,他的兴起应当不晚于明代。而在2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间“花儿”就已经负有盛名。清代临洮诗人吴镇曾经就有“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的赞语。而张家川“花儿”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宋元时期各地商贾,包括波斯、阿拉伯人在陇东南各地经商,多有留居不归者,大部分冠以汉姓,娶汉女为妻,成家落户,成为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自明清时期,大量云南、陕西、河南等地的回族迁入张家川定居,“花儿”便随之根植于这块沃土,成为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张家川县独特的地域特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县域内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张家川“花儿”。经省、市民俗民艺专家近年来的多次考察和论证,张家川“花儿”从行腔、唱调和风格上有别于“河州”、“洮岷”两大流派,独树一帜。它与临夏“花儿”在格律、形式、结构、调式上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以羽调式,徵调式最为常见,在部分词汇中渗入了“小曲”的音韵,曲调高亢嘹亮, 歌声悠扬,委婉动听,音乐跌宕起伏,令人爽心悦目。
上一篇:瀍河回族区为老干部建立亲情联系卡
下一篇:中国穆斯林门户网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