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清真寺
地址:江苏省无锡市长庆路250号
邮编:214005
电话:224620
现任教长:沙春华
现任学董:马钟琪
该寺为南京工商界回族知名人士蒋星阶出资,于1919年建造。抗日战争时期曾被伪警占据,经乡老交涉归还。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修葺,“文革”期间被占作它用。1982年政府再次拨款全面整修。全寺占地面积为1.2亩,建筑总面积375平方米,礼拜大段为中国古典式砖木结构,面积87.6平方米。在无锡长庆路、挑水弄、苏州间管路共有寺产楼房11间计617.6平方米,出租收人用作以寺养寺。寺内阿訇2人,学董3人、本坊教民600余户,200O多人,均属回族。无锡市伊斯兰教协会驻该寺。
六合县清真寺
地址:江苏省六合县长江路
邮编:211500
电话:7759741
现任教长:金元清
现任学董:李化成
六合县清真寺又名城内清真寺,始建于元末,具体年代不详,为达不台后裔达善所建。后经多次拓修,至清初方形成规模,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同治初年重建,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再次重修.达浦生大阿訇曾在此掌教,并于1918年创建广益回民小学。“文革”中曾被占用,现为六合县伊协所在地。现清真寺占地近5亩,总建面积约153O平方米,为中国四合院式建筑,大殿为官殿式,面积3O2平方米;对面有望月楼,楼形如亭,亦名悟心亭。寺院。内花墙、圆门、漏窗、古树,颇有园林风采。本坊教民约1538户,3689人,均为回族,属格迪目。哈吉有达浦生(1874—1965年),带子网等、达浦生大阿旬学名风轩,1894年赴牛街清真寺学习,后任六合寺伊玛目,1905年赴麦加朝觐,1912年任甘肃省回教劝学所所长,1921—1928年赴南洋考察,1937年赴中东南亚各国宣传抗日,募捐抗日资金,用阿文著《告世界回教同胞书》揭露日寇侵华史实,引起各国极大关注和舆论支持.1952年参加维也纳世界和平大会,1953年任中国伊协副主任,1956年以总理特别顾问的身份参力U了万隆会议,1965年6月在北京归真。为中国近代著名阿訇之一。
高邮市菱塘清真寺
地址: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族乡
邮编:225652
现任教长:薛元中
现任学董:杨 席
菱塘回族自治乡,属江苏省高邮市。与高邮市、杨州市各距40多公里。1988年5月12日成立,乡人民政府驻菱塘集镇。元或元代以前菱塘已有回回湾地名,当有回族群众居住。元末兵乱,平江(今江苏苏州)等地回民陆续迁入,以后逐渐繁衍。现有回族 人口6626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29.5%。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主要粮食作物有稻、麦;经济作物有棉花,蚕桑。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经济日益发展,现在已实现粮食稳产每亩 1500斤左右,并被列为扬州市商品鱼基地。回民畜产品加工业从无到有,羽绒制品与玩具进入国际市场。回族宗教活动与风俗习惯得到尊重,回族干部培养得到重视。各族关系融洽,1990年IO月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菱塘清真寺,明中叶前初建于回回湾(今清真村),后被洪水冲毁;明中叶迁至杨大庄西头,寺存约一百多年,后因回族增多,寺房狭小,不够使用,乡老鼎力迁寺,迁到今址清真村;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回族薛班筹款扩建,有大殿堂、水房、阿訇住房等13间,1921年本地回族杨浩、杨锡章等倡仪,从沪、宁和本地募得银元300余元,于1924年改建新寺,共建成大殿、南北厢房、水房、会客室、殡葬用具房瓦房35间,草房3间,占地约4.3亩,寺房布局协调,殿堂巍峨,屋宇宽敞,大殿可容近2OO人做礼拜。现在 的菱塘清真寺基本上保持着1924年大修后的面貌,但又经几十年的风雨,清真寺也具有了一种古老建筑的苍桑之貌。礼拜殿悬阿文匾,“真主所 喜爱的确是伊斯兰教”,楹联“认真主 无虚只凭万物作证,参造化皆实唯求 一理存心”,殿内有铜质大来盘型香 炉和明宣德鼎式香炉各1。寺院内有 3O0年树龄的银杏树1棵,更增清静气氛。该寺目前有阿訇1人,海里几2人,学董、乡老13人,其中杨席为高邮市伊协会长,省民族团结先进个人,杨琪资、薛威、薛培三人原为教师,辛勤地在教育战线上耕耘3O年后,退休后仍积极热心于公益事业。每年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寺中都举行庆典。因农事关系,传统习惯大庆圣纪,远近乡老数千人参加圣纪庆典。1989年11月海湾五国外交使节来该寺参观,1992年5月加拿大温哥华叶汉光先生来寺考察。
南通清真寺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习家巷
邮编:226001
电话:517926
现任教长:崔之林
波光粼粼的濠河,被誉为南通“明珠项链”,在它的两岸,耸峙着鳞次林比的楼厦、房舍。最近又有一座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古典建筑在濠河北岸兀立,这就是南通清真寺。它初建于 1922年。毁于“文革”,1985一1986年重建。1990年从扬州市菱塘回族乡聘请崔之林为本寺阿訇,从而结束了该寺从“文革”至199O年无阿訇的局面。该寺现占地约1亩,总建筑面积5O0平方米,其中大殿为120平方米,为阿拉伯式建筑,院内有花墙、圆门、漏窗,环境幽雅宁静,现寺内珍藏1只刻有阿文的明宣德年间三足四口香炉;阿文本经卷1O本。本坊教民有14O户,共496人,大多为回族,维吾尔族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