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净觉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升州路28号
邮编:210000
该寺亦名三山街礼拜寺。明洪武年间(1368—1399年)敕建,不久被焚毁.宣德五年(1430年)三保太监郑和奏准重建。弘治五年(1492年)重修。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世宗敕赐“净觉寺”匾额并建牌坊1座、相传该寺在明代建筑范围不少于40亩。清代以来迭经出售、出租和拆建马路,仅余6.54亩。太平天国初期被拆毁。同治前后穆民集资重建,民国初年蒋秀冬氏捐建南北讲堂及楼厅,1957年再修。“文革”中为工厂占用,原仅存的明代建筑砖石牌坊被拆除,匾联、碑石幸存者不多。宗教政策恢复后重新开放,1982年、1984年政府拨款修葺、重建一新。现寺建筑总面积165o平方米,寺门临街南开,门内迎面为新建复原明代牌坊。院内分两进,最前为望月楼,有楼厅3间,带前廊,背朝前作倒座形式,稍后两侧为南北讲堂各3间。仪门为圆月形,后进中央是正厅,面阔、进深各3间,厅后为大殿,二者以廊相连,平面是工字形,礼拜大殿为中国宫殿式,建筑面积348.7平方米,可容400余人同时聚礼,为南京各清真寺之冠,门额悬“正心诚意”匾,为“民国十一年六月南京回教联合会会长暨会员敬立”。寺内另有附房17间。该寺地处要地,历代均有著名经师出教传学,清初王岱舆、刘介廉、伍遵契、马君实等先贤先后在此译经讲道。民国年间金永兴阿旬与外籍基督教传教士李嘉白公开论战,颇为著名。该寺还曾先后是“南京市回教联合会”、“中华回教公会”及其南京筹备委员会、大道报》社等全国性及地方伊斯兰教机构所在地。本坊教民素以“新行”著称,但奉行亦不彻底。
南京市太平路清真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大平南路298号
邮编:210000
该寺原名花牌楼礼拜寺,创建于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9年),原址在户部园,太平天国时期被毁、后由乡老集资建简易寺房.1924年坊内富绅蒋氏因老寺已破陋不堪,相对邻近的基督教青年会西式洋房,对比鲜明,时有内疚,乃合资3万银元在新址建寺,穆斯林称之为“争气寺”。1945年抗战胜利后,蒋氏出资修理大殿。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于1953年、1959年、1980年三次修葺。据当地乡老相传,明建寺寺宇宏伟,巳不知其详。新寺原为三进,首进迎街为面阔5间的阿拉伯式汉白玉门楼(上为邦克楼),为全寺精华,1931年因扩建马路被拆除。二进为单檐硬山顶式大厅,前后有廊;第三进为礼拜大殿,建筑面积189平方米。北院有水房和南北向的中式楼房,为小经堂、阿訇坐卧室及办公用房。其建筑质量和细部工艺十分出众.著名经师李廷相于1925——1931年任教该寺,胡恩钧于1945—1948年任教该寺。民国年间寺产、租金除供寺内开支和维修费外,还从事助学、奖学和慈善救济事业。本坊教民属老格迪目。
南京市草桥清真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打钉巷20号
邮编 210004
该寺位于南京市原草桥瑰,以此得名、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年一1795年),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火。同治初年,由马伊玛目和学董沙姓募捐重建。大殿5间,为古典民殿式,南北讲经堂6间、净水堂3间,附属房屋2间,均为平房。该寺地处回民聚居区七家湾,教民人数之多为各寺之首,所聘教长多为名流。该寺曾于民国初年创办敦穆小学,首任校长为易于芳。寺在“文革”时一度被工厂占用,收回后,因坏损严重,又曾暂租给南京木器厂使用,现正在恢复中。
南京市汉西门清真寺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堂子街汉西门礼拜寺巷13号
邮编 210004
该寺约创建于明天启、崇越年间,占地面积约为4.2亩。太平天国时期毁废。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复建简易房屋,恢复礼拜。1915年左右,马延树(榕轩)集资重建大殿。后又续建牌坊、望月楼、净水堂、讲经堂、宿舍等房屋。大殿面积为32O平方米,高约8米,为中国古典房殿式建筑,但围墙与门窗系阿拉伯式,设计大胆,结构紧凑。该寺曾设立私立崇穆小学。寺内及小学费用,部分来自马廷树在夫子店购置房地产出租所得之租金。1918年马氏以汉西门清真寺为首坊,成立南京市清真寺董事会,马廷树被公举为会长,领导全市清真寺教务、寺产和回族公益事业。1924年马延树逝世,董事会也渐次衰落,后更董事会为“道圣堂”、该寺著名教长有马真吾、袁盛之、马进益、袁汝涛等。寺在“文革”中被拆除,现尚未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