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门门宦
分享到:
2011-11-14 15:03:35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鲜美珍(公元1661年-1739年),又名阿勒夫·考亥勒,信众称为柱子太爷,祖籍江苏南京竹集镇,后迁居青海西宁,回族,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学派鲜门门宦创始人。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华哲·阿布都董拉希到西宁传教时发现年仅12岁的鲜美珍(另说是8岁)后,想收为自己的学生,并把鲜美珍及其父母引荐给赫达叶通拉希。相处期间往来频繁,关系很好,华哲·阿布都·董拉希和赫达叶通拉希曾托付湟中东关清真大寺杨玉珍阿訇和马殿功阿訇共同相助鲜美珍学习经典。鲜美珍在杨玉珍、马殿功等的扶持下,经典学识有很大提高。当阿布都董拉希云游出访,二次来到西宁时,即收鲜美珍等人为门徒,据说还交给鲜美珍两颗传教大印和两部经典(《孔里勒萨列》、《虎俩遂秃里艾斯拉勒》),作为传教凭证。鲜美珍及长又去麦加朝觐并访问了虎夫耶和嘎德林耶道堂,拜访了名师,返回后,他融合两家之教理,形成自己的主张,开始在青海等地干功宣道。

  大约在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鲜美珍以出家人的行装,离开湟中,云游四方,传播苏非派学理,他先后到广州、扬州、开封、北京等地传过教,也曾在兰州西津寺居住过。由于他的修道和传教方式一反伊斯兰教常规,遂引起一些穆斯林对他的怀疑,颇多议论,而鲜美珍也因此驰名于西北穆斯林中。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鲜美珍从扬州到达开封,忽染重病,于九月二十八日逝世,安葬于开封南45里的朱仙镇北门吊桥,后迁葬青海西宁东关黄花台。  鲜美珍的门徒较多。其中达到“海里凡”资格者有8人,他们是青海乐都的马殿功阿訇,兰州桥门巷的刘伯阳,宁夏固原天子宫的海胡、硝河岔的马仓与马吉以及马平,灵州的马成,扬州的沈维真。后来他的这些学生中,有的另立门户,传教宏道,如兰州的刘伯阳修建了桥门大寺,原为鲜美珍“拉依希”,殁后后裔为其修建了拱北,故有刘门之称。

  鲜美珍的宗教主张以《古兰经》、“圣训”为信仰之本,在修道方面则主张:先道而后教,以坐静修持为重;云游四方,以访师求贤为尚;干功修持主张隐秘清静。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鲜门门宦

上一篇:巴藏沟鲜门拱北
下一篇:中国最古老的拱北(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