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商会的兴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区域合作发展从“政府主导”向“民间互动”转变的必然要求。随着区域经济在招商引资、项目洽谈、人才引进、信息交流等方面的深入,民间商会所起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而异地商会在区域经济互动中的中介桥梁作用日益突出。商会“两边熟”的人气更有助于异地客商间交流沟通。
3月24日下午,考察组在州政协副主席马世仁的带领下,走访了在义乌成立的青海商会,与商会会长王克录,副会长马国卿、敏生海等进行了交谈。
据介绍,青海省在义乌搞阿语、波斯语等翻译的人有300多人,开拉面馆的人有几千人。2009年,青海省代表团考察义乌,当副省长王令浚看到有几百人在义乌当翻译时,他感叹地说:“没想到我们青海人能在义乌人口里拔牙。”
由于语言翻译入门低、见效快,3——5年就可以站住脚,以后只要几台电脑、几名员工,就可以搞外贸。几年来,很多地方都在义乌成立了商会,使资源和信息得到整合。于是青海的有识之士发出倡议,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一些人就请青海省政府帮助解决,青海省有关部门接到报告后,就迅速办理,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办好了青海省的所有手续,现在交义乌有关单位报批。
据介绍,青海省义乌商会领导人由内部民主选举产生。他们说成立商会,其目的是让在义乌的青海籍兄弟姐妹有一个沟通信息、思想交流的平台,也希望这一平台,把青海省的信息扩散出去,为青海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他们在商会里还设立了创业基金和爱心基金,基金由青海驻义乌的群众自发捐助。创业基金,就是在义乌的青海人横向联合,整合资金,如果有投资项目,由创业基金投资部出面拿下项目。而爱心基金是让在义乌的青海乡亲有困难时可以申请这一基金。他们认为,义乌集中了全世界的客商和商品,成立商会既是扩大影响力,又是为青海省政府提供一个信息平台,还可以宣传推介青海,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考察后记者认为,阿拉伯语作为联合国通用的6种语言之一,使用国非常广泛,而临夏学习过阿语的人才很多。我们首先应解放思想,政府可借鉴吴忠政府的做法,经过培训后可试水东南沿海阿语翻译市场,这样既可扩大民生之本——就业,又可为临夏打开中东市场培训外贸人才。其次,临夏被称为中国的小麦加,穆斯林风情非常浓郁,与中东阿拉伯世界有着天然的心理接近性,而且义乌有很多翻译和商人,大凡从事中介贸易公司的老板,80%是从翻译起步的。如果临夏在义乌设立一个办事处或每年召开一些会议,就会了解到世界各国的大量信息,并利用这一平台让更多的外商关注临夏、了解临夏。再次,从义乌来看,发展外贸并不神秘,因此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引导我州企业勇敢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第四,临夏有许多在巴基斯坦、沙特等国的留学,仅临夏外国语学校毕业生在国外担任老总的有15人,在国企中铁、中石油,中石化、华为电子等国外项目部担任专职翻译的有85名,在广州、义乌等地从事国际商贸翻译的有75名。由此临夏有关部门可成立一个类似欧美同学会性质的同学会组织,让他们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第五,据有关资料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1953年,义乌穆斯林仅有两人,现已发展到近3000人,义乌市通过义乌小商品城的国际舞台,让国内穆斯林与来自中东的穆斯林朝夕和睦相处,成为一个和谐地球村的缩影。这对于我州这样一个多民族、多教派的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来说,处理好民族内部纠纷和矛盾很有借鉴意义。
上一篇:中阿科技合作签署7项协议
下一篇:黄河出版集团向中东输出216种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