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一个多民族活动的区域,以汉文化、藏文化、伊斯兰文化为代表的多种文化同生共存,相互渗透,共同缔造了五彩斑斓的甘肃地域文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历来对甘肃文化中的藏文化、伊斯兰文化的研究比较薄弱,而对其进行研究,堪当甘肃地域文化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重要课题,对藏文化、伊斯兰文化精神特质的阐发揭示更是提升甘肃地域文化研究整体水平的根本要求。
甘肃地域文化,是由汉文化、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共同构成的多元一体文化。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藏文化、伊斯兰文化在甘肃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不仅对真实准确地了解甘肃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而且对客观深入地了解和把握甘肃省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甘肃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研究中,对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研究相对较为薄弱,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甘肃地域文化研究的整体质量与水平。为此,笔者就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在甘肃地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谈一些粗浅认识和看法,谨请有关方面的专家批评指正。
一、甘肃地域文化的构成
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一个多民族活动的地区。除汉族外,戎、羌、氐、月氏、乌孙、匈奴、鲜卑、吐谷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众多古代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移迁、碰撞、融合的复杂过程,最终形成今天的汉、藏、回、蒙、东乡、裕固、保安、撤拉、哈萨克、土等多个民族聚居的分布格局。曾经在甘肃大地上活动过和至今生活在甘肃境内的众多民族共同创造了甘肃悠久而辉煌的地域文化。甘肃地域文化是在甘肃大地活动生息的众多民族在国内外思想文化发展变化的大环境中顽强奋斗,经历了多种文化因素的长期互相影响和渗透,凝聚和继承,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支柱的汉文化、以藏传佛教思想为支柱的藏文化和以伊斯兰教思想为支柱的伊斯兰文化三大文化体系构成的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虽然在这三大文化体系外,历史上还存在过其他类型的文化,如祆教文化、摩尼教文化、景教文化及后来的基督教文化等,但都未形成一定的体系,传播的范围和影响的深度也很有限,对甘肃社会历史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甘肃地域文化三大体系中,汉文化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至2000年占全省人口总数91.25%的汉族是汉文化的主体人口,全省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中,有12个市和65个县(市)、区为汉文化分布区,分别占市州的85.71%和县区的75.58%。大地湾文化和伏羲文化不仅是汉文化之源,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甘肃境内的藏文化、伊斯兰文化都受到汉文化的多方面影响。
甘肃地区的藏文化以安多文化为代表,藏文化民族成分除藏族外,还有裕固族、蒙古族和土族。藏文化分布的行政区域除甘南藏族自治州所属舟曲县、迭部县、碌曲县、玛曲县、合作市、夏河县、临潭县、卓尼县8县(市)外,还有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3县,另有陇南文县的铁楼、梨坪,武都区的坪垭、磨坝,宕昌县的新城子、官鹅6个藏族乡,共11个县(市)、6个乡镇。到2000年,甘肃藏族人口共有443228人,除以上集中地区外,其余75个县区均有藏族人口分布。裕固族主要分布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2000年总人口为12962人。蒙古族主要分布在肃北蒙古族自治县,2000年总人口为15774人。土族聚居区有卓尼县的勺哇土族乡和天祝县的朱岔土族乡,其余主要分布在天祝县境内备乡镇和积石山县部分乡镇,2000年总人口为30338人。
甘肃地域文化中属伊斯兰文化体系的民族有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和哈萨克等民族,分布区域有临夏回族自治州及所属临夏市、临夏县、东乡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撤拉族自治县、永靖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及天水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酒泉的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共10个县(市)。还有平凉的康庄、寨河、峡门、大秦、白庙、麻川、上扬、西阳、大寨,华亭的神峪、山寨,会宁新添堡,正宁的五顷塬,礼县的白关堡,徽县的东关,临潭的卓洛、长川、古战,定西的香泉等19个回族乡。同时全省各地广泛分布有回族比较集中的街道和村庄。到2000年,全省回族总人口1184930人。东乡族集中在东乡族自治县,总人口451622人。保安族主要分布在积石山县,总人口15170人。撒拉族亦主要分布在积石山县,总人口11784人。哈萨克族集中在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总人口2963人。
二、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
甘肃藏文化从其源头来说,历史悠久并不亚于汉文化。安多藏族的先民古羌、戎是甘肃境内最早生活的部族,与汉族先民共同开创了甘肃地域文明史。藏族在甘肃的活动历史,不仅仅是今天甘肃藏族地区和藏民族的历史,包括汉民族在内的多个民族和甘肃全境的整个社会历史,都曾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受到藏文化的重要影响。古代分布在安多地区被汉文史籍称为羌或西羌的部族,实际上是藏族先民的一部分,而作为吐蕃前身的土著羌人是后来形成甘肃地区藏族的主体。①(注: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3页。)
自有文字记载以至于秦,今甘肃境内羌人占有绝对优势,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羌人部落仍是甘肃境内人口的主体,深刻影响东汉社会历史进程的三次羌人起义都发生在今甘肃境内。隋唐时期,来自吐蕃本土的藏族先民与世居甘肃境内的西羌诸部落相结合,形成以地缘联系为纽带的新的人们共同体的安多藏族。唐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了甘肃大部分地区。后来,尽管部分地方逐步为唐王朝所收复,但社会基本构成仍是以吐蕃及吐蕃化了的各部落为基础。至宋代,秦(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县)、泾(今泾川)、原(今镇原)、仪(今华亭)、渭(今平凉)、河(今临夏)、洮(今临潭)、岷(今岷县)、迭(今迭部)、宕(今宕昌)、阶(今武都)、文(今文县)、凉(今武威)、德顺(今静宁)、通远(今陇西)、积石(今青海循化,包括今积石山县)乃至河西之地都仍是吐蕃部落的分布区。宋初建凉州府,汉民仅300户,“凉州城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余皆吐蕃”,②(注:《宋史》[M],卷492,《吐蕃传》。)此时仅秦凤、泾原各地吐蕃部落即存800多个。
元明以后,陇山周围地区众多藏族部落在州县地方行政机构管理下,部落组织逐渐解体,甘青草原、祁连山麓及洮河、大夏河、白龙江流域3大区域在土司制度管理下形成今天的藏族分布。清代后期改土归流加快,藏族部落一批又一批地先后汉化,至民国时期最后一批土司被撤销,又有一批藏族汉化。因此,藏族是甘肃一定历史时期和相当区域内的主体民族。正因如此,藏文化对甘肃社会历史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具体可分为4个层次:一是今天的藏族地区,二是信仰藏传佛教的裕固族、蒙古族和土族地区,三是原来土司所管辖范围内改土归流后已汉化的藏族地区,四是藏文化特别是藏传佛教在整个甘肃地区的影响。藏文化在前3个层次方面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就第4个层次的影响而言,元明清的数百年间,由于朝廷的极力推崇,藏传佛教在全国的地位甚高,处于中原与藏区联系纽带的甘肃,藏传佛教也盛极一时。洮河下游及河西等地区,藏传佛教的势力与影响远远大于汉族正统的儒家文化。元代武威幻化寺、临洮宝积寺,明代岷州大崇教寺、卓尼禅定寺,清代夏河拉卜楞寺,僧人均数以千计,而同时期这一地区的各州、县儒学、书院加上社学,在校学生均只有数百人。特别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的甘南夏河拉卜楞寺,创建300年来,成为一座在整个藏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寺院,设有六大学院,即闻思学院、上续部学院、下续部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和喜金刚学院。修习内容包罗了藏族文化的全部学科,并形成独具特色的藏族哲学、文学、教育、法律、天文、医学、美术、建筑、宗教、音乐、语言等庞大的文化系统。拉卜楞寺的属寺遍布于安多、内蒙、新疆、四川等地。到公元18世纪末,其政教势力已渗透到甘、青、川和内蒙古地区的广大农牧区,成为整个安多藏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①(注:洲塔:《论拉卜楞寺的创建及其六大学院的形成》[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8年。)拉卜楞寺在1982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甘肃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中被专列为“拉卜楞文化”。
藏文化对甘肃社会历史的影响表现在多个方面,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佛教思想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各方面的影响。从敦煌出土文献看,吐蕃于786年占领敦煌以后,对佛教护持有加,使得佛教迅速在当地普及。由于吐蕃赞普信奉佛教,敦煌一带的吐蕃官吏也大多崇奉佛教,不但在官府中设置僧官以便对佛教界进行管理,而且实施各种兴佛举措,开窟造像、建寺度僧、抄写佛经之风蔚然成风,很快将敦煌佛教推向了高峰。所以,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佛教文献数量比较多,既有各种佛教经典,又有大量记载敦煌吐蕃高僧大德之思想与活动的文献,还有众多记录佛教信徒设坛做法、唱经诵佛、发愿祈福等佛事活动所遗留下来的释门杂文②(注:杨富学、李吉和辑校:《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M],甘肃人民出版社,1999年。)。这些都是前弘期吐蕃佛教发展的真实反映。唐朝中期,汉地禅宗一度对吐蕃佛教形成较大影响,成为吐蕃民众佛教信仰的主流。禅宗后来虽然在拉萨僧诤中败给了印度高僧,势力大衰,但对西藏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③(注:杨富学、王书庆:《关于摩诃衍禅法的几个问题》[A],《唐史论丛》[C](第10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228—247页。)汉地佛教在宋以后与儒学相杂糅,虽进一步深入民间,但汉传佛教逐渐衰微,而藏传佛教却在元明清历代朝廷的推崇下空前兴盛,因此,佛教思想在从朝廷到民间的影响,主要是藏传佛教,甘肃地域内更是如此。佛家慈悲为怀、与人为善、因果报应、爱惜生灵、崇敬自然及“四谛”、“八正道”等思想与理念,深入渗透到社会备阶层群众的意识中,在相当程度和范围内直接影响甚至支配着社会意识和人们的行为。佛家持戒修行、节欲制怒等自我修养也同样为各民族、各阶层的人们提供了完善自我的行为榜样,上至达官巨商,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在其影响下生活,并由此进行自我人格的完善。
上一篇:二十一世纪政治伊斯兰的走向
下一篇:尊重文明的多样性 共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