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族是十九世纪下半叶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迁入中亚的回族后裔。作为一个中国少数民族移民群体,东干人分散居住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孜别克斯坦,人口仅11万余人,但却始终以一个独立的、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形式而存在,其独特的文化现象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从教育在东干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做简单概述。
一
东干人入居中亚初期,在教育方面保留了西北回族所特有的宗教教育形式。一般东干族子弟主要在清真寺学习宗教知识,并研读阿拉伯文及诵读《古兰经》,以成为能适应宗教生活的普通穆斯林。后来虽然在阿历克山德罗夫卡、(属吉尔吉斯斯坦)、伊尔德克、(属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库努孜(今哈萨克斯坦马三青乡)等东干乡庄建起了几所普通小学,但只有少数富人家的孩子进去读书,大多数贫苦东干族家庭的孩子仍然被关在学校门外。
只是到了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东干劳动人民才有了上学读书的机会。但在东干族中普及教育的过程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东干人使用语言的特殊性和东干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所以,建立东干族学校之初最大的阻力是没有教师,培养师资力量成为当务之急。在苏联政府的帮助下,1919年在吉尔吉斯斯坦专门为东干族青年组织了一个师资班,这个师资班的学员成为中亚东干族学校第一批本民族教师。以后,苏维埃政府又陆续选派出一些东干族青年到塔什干、列宁格勒(今圣彼德堡)、莫斯科及其它城市学习。按照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决定,从1929年起,在列宁格勒办起了一个四年制学习班,以培养东干族干部及东干族学校教师。1932年,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首府阿拉木图成立了东干师范中专。以上这些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东干族学校本民族教师。从1921年起,苏联政府开始在东干族聚居区筹办东干族学校。到1928年底,在伏龙芝(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阿拉木图、托克马克、普尔热瓦尔斯克等城市及卡拉库努孜、伊尔德克、阿历克山德罗夫卡等东干农庄都办起了新式东干族学校。
学校办起来了,但在传统观念束缚下,东干族妇女仍然不能进学校读书。由于传统习俗的影响,当时东干族妇女连出门都需要有人陪伴,一个人单独外出还会遭人非议,若出来读书或工作更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在十月革命前东干族妇女几乎全部都是文盲。中亚地区苏维埃政权建立后,为了吸引东干族妇女走出家庭,投入到学习和社会生产实践中,在每个东干族乡庄都成立了专门的宣传站和妇女扫盲班,在群众中宣传妇女受教育水平与提高全民族人口素质的关系,并组建了妇女苏维埃以帮助她们提高文化水平,同时建起了幼儿园和托儿所以减轻东干族妇女的家庭负担,还在阿拉木图、托克马克、伏龙芝等地成立了缝纫班,组织她们制作东干传统民族服装。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东干族妇女开始冲出传统观念的束缚,走出家庭,走向学校、工厂或农庄,这在东干族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对东干族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1936年,东干族妇女的识字率已达到45%,到20世纪50年代已经基本消除文盲。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当大批男性走向前线的时候,东干族妇女承担了东干族农庄全部的生产任务,表现了非凡的创造能力。
随着教育的发展,在东干人中逐渐普及了中等教育,并培养出一大批教师、医生、农艺师、机械师、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有些人还成为著名的专家、学者。据1976年全苏人口普查,当时,中亚东干族中有副博士以上人才40名,博士4名。这种比例(即1万名东干人中一名博士、1千名东干人中一名副博士)在当时全苏120多个民族中居第一位。
伴随着东干族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东干族各种专业人才遍及全苏各地,但主要集中在东干农庄,直接为农业科技、畜牧业等生产部门服务。如在马三青东干农庄,1972年就有90名大学毕业的东干族农业专家在那里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该农庄的大学毕业生已达500余名,占劳动力总数的1/4。如今在东干农庄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几乎都是大学以上学历,他们在生产建设和文化建设岗位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二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东干人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保证了东干文化适应时代变迁向前发展。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东干族知识分子,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式,对东干族传统文化加以提倡和保护,从而保障了东干族文化的传承和进一步发展。
东干民族文化所以引人关注,有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东干人至今仍然使用汉语,或确切地说,使用汉语西北方言。东干人对自己的民族语表现出一种“语言情感”。在他们看来,东干语不仅仅是本族人民最重要的交际、思维工具,它还包含着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因素,揭示了本民族人民观察事物的方式和方法,以及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见解。对于东干人而言,东干语的使用已经凝聚成一种特殊的民族感情,成为一种民族的亲和力。
为了保持自己的语言,并进而发展本民族文化,东干族知识分子积极从事民族语言文化建设事业。还是在1927年,当时在塔什干读书的东干族大学生十娃子、杨善新、马可也夫等就在东干人中长期使用的阿拉伯文“小经”基础上创制了东干文字。1932年,在俄罗斯学者和东干族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以拉丁文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字出台,随后东干人即以该种文字办起了自己的报纸《东火星儿》,并使之成为本民族文化的重要宣传阵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火星儿》被迫停刊。这时,在东干人中享有很高声誉的社会活动家、著名诗人十娃子为东干文化发展问题亲自写信给斯大林,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创制俄罗斯字母东干文字;2.东干族学校教授东干语;3.用东干语出版报纸或杂志;4.在吉尔吉斯斯坦或哈萨克斯坦科学院成立东干族历史、民族学、语言、文化研究部;5.成立中等师范学校,以培养东干族干部。
以上这些建议后来基本得以实施。1957年,以俄罗斯字母为基础的东干文报纸《苏联回族报》开始发行,不久改名为《十月的旗》。同年,吉尔吉斯斯坦广播电台还开办了东干语广播节目,其内容包括东干族历史文化及风情介绍、东干族作家的作品、国家新闻、东干农庄的变迁等。此外,东干族知识分子还非常重视东干文书籍的出版及东干文字的推广使用。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东干学部自20世纪50年代成立以后,就开始系统为东干族学校学生编订东干语课本及参考读物,并具体负责培训各东干族聚居区的东干语文课教师。东干族知识分子所编写的东干文书籍非常重视民族文化教育,特别是在东干族学校的教科书中,除各类知识读物外,还在东干族杰出人物及民族历史方面大着笔墨。这正是东干族新一代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苏联解体后,东干族民族语言教育面临不少困难。如东干语教科书多是苏联解体以前出版的,很多内容都已经陈旧了,但由于经济问题难以更新。即使如此,东干人仍然在困难的条件下尽一切力量保持自己的民族教育阵地。他们认为,民族语言的教育是民族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民族素质提高、科技文化发展和经济繁荣的重要保证。他们靠集体的力量,多方筹集经费。在他们共同的努力下,一批新的东干语言文学书籍得以出版,不仅满足了东干族学校教学用书的需要,也进一步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宝库。
三
东干协会的建立是东干族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这是在东干族知识分子倡导下、为发展东干民族文化而设立的民间组织。1989年,在阿拉木图成立了东干文化协会,但该组织并没有从事具体活动。到1990年,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伏龙芝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东干族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全苏东干协会”,并选举当时吉尔吉斯斯坦国会议员、东干社会活动家杜拉洛夫·尤努斯·马涅耶维奇为主席、《苏联回族报》(当时《十月的旗》恢复了《苏联回族报》的名称)主编黑老五·易卜拉欣·希波维为副主席。全苏东干协会成立以后,除联络原苏联东干人民加强友好往来之外,为便利楚河两岸东干人民的来往,它还倡导集资在楚河上修建了—座现代化的楚河大桥。此外,协会还沟通了与中国回族的联系,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些文化团体建立了友好关系。但全苏东干协会成立不久就因为苏联解体而解散,《苏联回族报》也被迫停刊。
苏联解体后,为了加强东干族社会的文化联系,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孜别克斯坦分别成立了东干协会。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还分别创办了《回民报》和《青苗》两份报纸作为东干文化的宣传阵地。此外,在江布尔(今塔拉斯)还成立了哈萨克斯坦东干协会的分会——“江布尔东干文化协会”。
中亚各国东干文化协会的成立是与当地社会政治民主化、各个民族纷纷掀起保卫民族独立及发展民族文化的高潮分不开的,它客观上加强了东干族社会的内部联系及本民族文化的建设事业,为争取东干人合法权益、提高东干人在该地区的地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东干协会成立后,很快成为东干人的核心机构。
在新形势下,东干人仍将民族文化教育寓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东干文化事业的发展正是得力于东干人民的共同努力。在哈萨克斯坦东干族报纸《青苗》第一期上,该国东干协会主席H·老五以《大家拾柴火焰高》为题写了一篇文章,指出其报纸所以以“青苗”为名,就是象征东干文化事业,它将来要开花,要发展,但这项工作要靠东干人自己的努力,“众人拾柴火焰高”。确实,对于大多数东干人来讲,对东干民族文化事业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如他们对于保留和发扬东干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东干民间乐团“响琴团”是竭力扶持的。响琴团的每一场演出,都有众多的东干人士前来观看,东干人的庆祝活动,特别是婚礼,是一定要请响琴团的,这已经成为东干人的新“规程”;在国家广播电台每周一次的东干语广播节目中,广播员播出一次仅有极少的报酬,但他们认为这是为本民族文化做贡献的事情,所以仍然努力去做。东干人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持和爱护,还表现在一件件“小事”上。如在每个东干农庄都有自己的博物馆,内容包括该农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民间工艺及其它文化成果。如吉尔吉斯斯坦著名东干族农庄米粮川博物馆藏有大量东干文、俄文有关东干研究的著作、报纸,并有由图书管理员自制的图片资料集《我们是回族》,其中包括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刊登过的东干人的重大活动、杰出人物介绍及农民生活图片。另有一本东干族民俗像册,内容包括东干民间乐团演出盛况、东干族舞蹈、新郎、新娘服饰等。这些资料,是东干人历史、民俗画卷,所以被东干人保留下来,作为对新一代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此外如东干协会的成立、东干报纸的刊行都是东干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集体的力量、民众的力量,这也正是东干人保持和发展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之所在。
总之,东干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特别是今天,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对民族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东干人不会忽视这一点。他们将以更敏锐的眼光与时共进,创建东干族文化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上一篇:国外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概述
下一篇:“东干”名称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