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研究;印度尼西亚;中华穆斯林;中亚;东干人
我所以建议加强对国外回族的研究,一是因为,国外的回族后裔不只分布在中亚,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分布。例如在印尼就居住着20万“中华穆斯林”的回族后裔,在缅甸、泰国也居住着不少来自云南的回族后裔,他们被称作“ChinHo”(中国回),在沙特等其他国家中也住有少数回族后裔。对他们的情况,我们知道的不多不深,因此,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研究;二是因为,从已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著作来看,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对东干语的音位系统,迄今我们还没有一篇文章讲清这个问题。究竟东干语有多少音位?每个音位有哪几个变体?它们声调的调值和音节结构的类型如何?都需要认真研究。据我所知,原苏联的语言学家,包括东干族本族的语言学家在东干语语音学的研究上都不够深入,只说有三个声调,其调值如何,均未讲清。又如,一些著作和论文对东干人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实际数字的调查材料和存在的问题都很少介绍,用的多是原苏联出版的一些有关东干人的著作中的材料。很遗憾的是,诸如中亚各共和国东干协会的章程及人员名单都难以从中看到。所以,我反复提出建议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外回族的研究,并希望学者们能先写出一批调查报告,在此基础上再出专著。
1991年底,我访问过印尼,1989年、1992年我3次访问过中亚。回国后,我写了两篇材料,一篇是《印尼的“中华穆斯林”》,一篇是《中亚的一支华人穆斯林———东干人》,现把这两篇材料略加修改,供大家参考。
印尼的“中华穆斯林”
1991年12月,我跟随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司马义·艾买提和外事司司长高锐,作为国家民委组织的中国民族学学者代表团成员应邀赴印尼进行了短期的友好访问。在接待我们的团体中有一个叫作“印尼中华伊斯兰教协会”的组织,共有20万会员,他们大多是华人和华侨。这个组织在印尼各地还有分会。我们在离开印尼前夕,就是由印尼泗水市中华伊斯兰教协会举行晚宴送行的。
印尼的“中华穆斯林”迁来的历史很早。早在元代,伊斯兰教就从中国传到了爪哇等岛国。明代郑和(回族)率领2万人分乘62艘大船下西洋时,每次都路过印尼。他的部下当中就有大批船工是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回族,有的人留居下来,成为最早移居印尼的回族。郑和的船队最先靠岸的地方,后来被叫作“三宝垄”(Semarang),这里曾修建过一座中式的清真寺,后因年久失修被拆掉,又由于后移居去的汉族较多,就修建了一座郑和庙,迄今仍是当地华人、华侨朝拜的地方。在16世纪头10年,在爪洼锦石侯国曾有中国使者的两个儿子留在了印尼,一个叫Cun Ceh,一个叫Cu Cu,他们兄弟俩是中国的回族后裔,都在该侯国当过官。爪哇岛上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王国———谈目王国的国王拉登·巴达的母亲是一位中国回族妇女,名叫RetnoSueBanCie。我们在访问中都拜谒了他们的陵墓。另外,在中爪哇岛的梭罗市北部加达苏拉镇温丹村,有一片如今仍保持完好的中国回族移民的墓地。17、18世纪,在印尼有许多中国回族移民修建的清真寺,例如雅加达的红溪清真寺(建于1625年),马都拉的苏墨纳清真寺(建于1741年),以及万丹的清真寺等。这些清真寺不仅有中国建筑风格,而且还有说明是中国回族移民所建的碑文。我国东南沿海的回族移民为印尼的开发做出了贡献。我们在参观一所伊斯兰教经文学校时,遇到了一位身材高大,头戴白色圆顶小帽,身穿白色长衫的民间医生,他说他是郑和部下的后代,是中国回族的后裔。
由于印尼当地人都信仰伊斯兰教,后来这些中国回族的后裔,有的便与当地人通婚,其中部分成了印尼人,有不少人仍把自己称作“中华穆斯林”。一些世居印尼的汉族移民,有的也逐渐接受伊斯兰教,他们也成了“中华穆斯林”的一部分,而且这种人越来越多,连同原来迁来的回族后裔一共发展到了20万人。
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也有不少“中华穆斯林”,研究他们的历史与现状,对研究我国回族移民在境外开拓史中的作用,对研究我国与这些国家的传统友谊都是很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们回族史研究中的又一新课题,值得大家关心与重视。
上一篇:源远流长的广州回族
下一篇:试论伊斯兰教在西夏的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