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求首朔干支[11]
以上计算所得的中历干支应为所求月内的几日,如对所求月首(即月初一日)的干支尚不清楚,则求得的干支不能算出它在月内的日数。
首朔是指农历每年冬至(平冬至)后第一个朔日,冬至都在农历年前的十一月,故首朔就是所求该年前的十二月初一日的干支。(历象考成后编》以雍正元年(172)冬至起算,其干支系数为32.12253,干支为丙申,而冬至后的 15.12633日为首朔,干支为壬子(33+15.12633)。自此可求算出 922年 7月即农历六月初一日的干支,以确定本文四·3节中所求的干支为该年六月第几日。求算过程如下:
先以1722减921所得之数称积年,积年乘岁实之积为经此积年所历日数,所历日数减32.12254之差被o后的余数再为o所减,所得之差就是922年冬至的干支(计算中向上推算或上考往古要用60减)。所历总日数减0.12254,再加上922年冬至之余数将所历总日数化为整数后,加上15.12633日所得之和用29.530588除之,除之所得余数,再加上龙德二年冬至干支,得首朔干支,首朔干支再加上 6 × 29.530588后,累减60而得的余数,为龙德二年六月初一日的干支,六月一日与月内干支差即为六月内的日数。计算过程如下:[(1722-921)× 365.2423442-32.12254]÷60=4875.449784
0.44784 ×60=33.01269,干支序数已过33。当为34,丁西日,经与《中西回史日历》对照无误。再求922年首朔干支,
292 59.1O99一0.12254十0.01269=292559
(292559+15.12633)÷ 29.530588=990.4948
0.49498 ×29.530588=14.1510,再加34,合49,干支为壬子,所得与史书所载相同。[12]因首朔再过六个月方是龙德二年六月初一日,故
(49+6 ×29.530588)÷60=3,余46月83528,干支序数41为庚戌日,为六月初一日干支,再过二十日为六月二十一日,即马依泽公出生之日,
(47+20)÷60=1,余7,庚午日结果与回历、公历推算所得相同,即马依泽公出生于回历 310年 3月20日,农历梁龙德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公历922年7月18日。
计算中没有采用定朔与定气,可能有数时之差。
因将回历,公历换算成农历时需用干支以订正,特将于支次序列表如下:
表7 干支次序表
参考文献
[1] 马坚:《回历纲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
[2] 郑天杰:《历法丛谈》,台湾华同出版社,1977年版。
[3] 鞠德源:《万年历谱》,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 陈久金:《回回天文学史研究》,广西科技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家骥:“阴阳历日期互换的计算”,《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第 4期。
[6] 马以愚:《回回历》,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历法考证》手稿,1956年。
[7] 唐汉良:《历法问答》,陕西科技出版社,1980年版。
[8] 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9] 宛耀宾、杨克礼等:《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版。
[10]邱树森:《中国回族大词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11]乐吾氏:《历算须知》,1935年编印,马以愚先生抄录;钦定《历象考成后编》,文渊阁《四库全书》, 台湾商务印书馆重印。
[12]陈 垣:《二十史朔问表》,中华书局,1926年版。
「作者简介」马肇曾 北京科技大学化学系。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