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我国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中,与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相互影响和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文化。在我国56个民族中,有10个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民族,此外,在蒙古族、藏族、傣族和汉族中也有少量穆斯林。作为一种宗教、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伊斯兰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穆斯林的社会生活和宗教传统有着重大影响。
分布格局:大分散,小集中
众所周知,回族是外来民族与我国本土民族相结合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穆斯林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不是一朝一夕在某一个地方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回族是在唐代对外开放的背景下,以东来的阿拉伯、波斯商人为基础形成的“番客”,以及后来蒙古西征、东西交通大开的条件下大批东来的回回人(既有波斯、阿拉伯人,还有突厥各部人和中亚其他民族的人)与汉族、蒙古族、藏族等不断融合而形成的。
回族是我国除了汉族以外分布最广的民族。从天山南北到黑龙江畔,从蒙古草原到天涯海角……处处都有他们的身影和足迹,全国2000多个县中,县县都有回族分布。其分布格局就像芝麻饼上的芝麻,星星点点,概括起来就是“大分散、小集中”。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有清真寺。回族的这种分布格局,使得我国有多达数万座清真寺。这为我们《清真寺的故事系列报道》提供了丰厚的素材。我们南有海南三亚凤凰镇的清真寺、福建泉州清净寺,北有河北献县本斋清真寺、山东德州北营清真寺,东边有江苏扬州仙鹤寺、浙江杭州凤凰寺,而西南西北的清真寺更是数以万计,大的、小的,知名的、不知名的,每一座清真寺就是穆斯林社区的反映。分散意味着融合,使穆斯林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大分散”也决定了穆斯林要与时代以及周围的自然、文化生态相适应,互为补充;而由于“小集中”,决定了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以清真寺为核心,坚守自己的信仰和风俗,这为民族心理素质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文化特点:固本性与包容性的统一
回顾伊斯兰教在我国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多元一体是穆斯林社会发展中最鲜明的分布格局,包容与固本是其最突出的文化特征,两者既相互对立,又高度统一。正是由于我国穆斯林具有了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包容性和保持民族个性的固本性,才使穆斯林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里呈现出独有的张力和风采。
伊斯兰教自从唐代传入我国,穆斯林就一直走着一条“坚守信仰,适应社会”的道路,在坚守信仰的前提下,积极寻求与社会的适应,积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由于文化的差异和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穆斯林在中华大地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一种夹缝中的生存。可以说中国穆斯林史是一部自豪与艰辛并存的历史。自豪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过杰出贡献,艰辛是因为他们遭受过巨大的民族苦难。然而就在这自豪与艰辛的历史进程中,固本性始终伴随着中国穆斯林的发展。
元代是回族人政治地位较高的时期,而咸阳王赛典赤·赡思丁可以说是最突出的代表。他祖籍中亚,后随父东迁,初任成吉思汗帐前侍卫,因政绩卓著,任中书平章政事,后又任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赛典赤既能南征北战,更能治家安邦,尤其是他在云南的政绩更为当地各族人民所称道,可以说,赛典赤为元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并没有因为长期在外奔波而失去一个穆斯林的根本,而是自始至终坚守着信仰。赛典赤的后代更是人才辈出,影响巨大,在中国穆斯林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子纳速拉丁之后裔移居宁夏,自此落户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村,纳家户清真寺也因此著称。
上一篇:伊斯兰教的中国化与“以儒诠经”
下一篇:回历、公历、农历的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