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历史上张家川的回汉民族关系
分享到:
2010-05-25 09:50:03 【来源:西北第二民院学报】 点击:
     民国3年( 1914年),河南农民起义军白朗部由陕入甘,经过张家川。由于马元超坐镇运筹,他指派代表出面接待白朗部队,使白朗军顺利通过张家川,张家川的回汉群众未受骚扰。民国15年后,陇南地区的社会因受河湟事件的影响,回汉民族互相猜疑,彼此防范,原来安定和谐的回汉民族关系一时趋于紧张。马元超不但从教内竭力疏导,而且他还向汉族群众积极解释,说明张家川回汉民族向来是团结的,并无宿怨,并从中调和回汉民族关系,从而使张家川回汉民族感情趋于融洽,地方得以安定。民国 18年 (1929年),陕甘两省发生饥荒,张家川是重灾区,马元超拿出道堂的存粮,不分回汉民族,一律救赈,他施药贷谷,张家川的回汉民族均受惠至深。在马元超去世后,刘堡一带的汉族群众前来送葬,悼念马元超,从此他被回汉群众称为“三善人”[4]。 民国22年( 1934年),陕甘两省官吏、乡绅(以回汉民族为主),以及哲合忍耶各坊清真寺、教民慷慨捐款,在宣化岗山脚下的交叉路口修建碑坊,给马元章、马元超兄弟树碑立传,名为“神道碑”。张家川回汉群众共同悼念马元章、马元超兄弟的活动被一时传为佳话。

      另外,这个时期的回汉民族关系在教育方面也表现出团结局面。如蔡金贵(汉族)在晚年兴办私塾四处(东义学、西义学、王堡义学、刘堡义学),他的这种举措给回汉儿童上学提供了方便;高攀桂(汉族)在自己家中兴办私学,自己担任教师,教学生学习四书五经;马定荣(回族)、李福荣(回族)也同时兴办学校,这些行动都令张家川回汉民族所敬仰。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历史上的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有如下认识:1.回汉民族交往的密切性。无论是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还是在文化和通婚、民族居住等方面,历史上张家川的回汉民族交往都比较频繁和密切。而且,随张家川回汉民族的不断交往,他们交往的密切程度会随社会的变迁有所提高。2.回汉民族关系内容的复杂性。在历史上,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的内容表现在除物质方面的往来以外,还会有意识形态的交往,如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等,而且这种交往媒介已经影响了当今的民族关系。当然,深层次的宗教信仰也会影响到特定时期的民族关系。3.回汉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在张家川,由于汉民族的文化较为发达,回族的传统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较大,因此回族受汉文化影响下的民族趋同点在增多。虽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会加快回汉民族的文化交往,但是,回汉民族的文化差异性会始终存在,正是这些回汉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存在,才会导致回汉民族误解和矛盾的发生。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回汉民族之间的误解和矛盾,那么这种误解和矛盾进而会发展成民族问题,甚至有可能会出现民族冲突。4.回汉民族关系存在的长期性。民族是一种人类现象,民族还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特别是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处在较低的发展水平,张家川回汉民族的发展程度就不可能处在同一发展水平,更何况回汉民族间的发展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故此,民族存在的长期性便决定了回汉民族关系存在的长期性。5.回汉民族关系地位的重要性。张家川地处陇东南,又是甘肃省东大门的重镇,回汉民族是否团结,会直接影响到局部地区的安定,加之张家川是两省五县(甘肃省的清水、秦安、庄浪、华亭四县,陕西省的陇县)的交界地带,回汉民族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安定。

      综上,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成立前,张家川回汉民族关系总的特点是团结、和睦。俗话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历史上张家川的回汉民族团结的特点对当今民族工作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民族地区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加强回汉民族关系的团结和稳定,是当务之急,只有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方面进行不断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民族发展和全社会的进步。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2003年中青年科研项目《民族地区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民族关系研究》之部分成果。)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民族 历史 张家川

上一篇:穆斯林在美国的生活
下一篇: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