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伊斯兰回归运动的影响。 伊本·太米叶倡导的赛莱菲耶运动,由于未能得到麦木鲁克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支持,在各种势力尤其是苏非主义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下,未能取得成功。但是他的思想代表了当时穆斯林要求革除保守腐败,重建伊斯兰社会、恢复正统信仰、实现穆斯林团结的愿望,赢得了一些人的同情和支持,在 阿拉伯半岛及其周围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1328年他在狱中病卒后,他的学生伊本·盖伊姆(?~1350)著书立说,继续宣传老师的思想学说。从14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瓦哈比运动的兴起,其间出现了一些有见识的伊斯兰学者,印发伊本·太米叶等人的著作,宣传他们的思想,发起改革运动,使伊本·太米叶的思想主张得到广泛的传播。其中著名的有也门的伊本·瓦济尔(1373~1436)、穆格比里(1637~1696)、邵卡尼(1758~1834),印度的瓦里优拉·德海里(1702~1763)、艾哈迈德·海如丁、哈吉·沙利尔图拉,内志的阿卜杜·瓦哈卜(1703~1789),摩洛哥的艾哈迈德·提加尼(1737~1815)等。他们基本以伊本·太米叶的学说,并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恢复伊斯兰教的纯洁性,清除伊斯兰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异化和异端现象,并对反对赛莱菲耶思想的人们进行反驳,指责他们“僵化”、“无知”,有力地捍卫了这一思想运动。其中阿卜杜·瓦哈卜不仅继承了伊本·太米叶的学说,而且将其理论付诸实践,在内志穆格利因部落酋长穆罕默德·本·沙特的支持下,举起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统一阿拉伯半岛的旗帜,提出违反伊斯兰教根本宗旨的多神崇拜现象已充斥阿拉伯各国、一甚至连麦加和麦地那两圣地也不例外,必须按伊本·太米叶的理论净化伊斯兰教,“回到《古兰经》去”,对拒绝接受净化的人可进行圣战。经过艰苦努力,他们建立了以穆斯林兄弟平等精神为纽带的伊赫瓦尼会,控制经济贸易,组建军队,使用欧洲的枪炮,发动为统一而进行的军事行动,经过长期的宣传和军事手段,终于统一了内志地区,建立了以赛莱菲耶思想为指导原则的政教合一政权。此政权的建立,鼓舞了具有各种政治倾向的伊斯兰改革运动。尽管阿卜杜·瓦哈卜宣称他遵奉的是伊本·太米叶的学说,而别人称他的思想为瓦哈比主义或瓦哈比派。瓦哈比派成功后,虽然将其改革局限于宗教方面,而且由于伊本·沙特的后裔掌握了政教大权,实行封建家族的统治,未能进一步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思想领域进行深入的改革,但由于阿卜杜·瓦哈卜对伊本·太米叶思想的发展和丰富,带动了伊斯兰世界的改革浪潮,遂被尊为伊斯兰改革运动的先驱。在其后出现的改革运动代表人物无不受其影响,如伊斯兰现代主义代表人物赛义德·艾哈迈德汗(1817~1898)、穆罕默德·阿布杜(1849~1905)、赖希德·利达(1865~1957)、伊克巴尔(1878~1938)和泛伊斯兰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1838~1896),穆斯林兄弟会创始人哈桑·班纳(1906~1949)。印尼穆罕默迪亚派的创建人塔希尔·哲拉鲁丁(1869~1957)、艾哈迈德·达赫兰(1868~1923)、中国依赫瓦尼派的创始人马万福(1849~1934)等以及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各派别代表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吸取了赛莱菲耶思想中的严遵经训、实行教法、反对外来思想、净化教义、简化教规、消除派别门户之见,促进伊斯兰大团结等主张,形成了各自的改革思想。因此,可以说,赛莱菲耶思想是19世纪以来伊斯兰改革和复兴运动的思想源泉。从表面上看,赛莱菲耶思想运动包括瓦哈比派思想,都具有明显的复古倾向,但就其对近现代伊斯兰教发展的影响来看仍是一次重大的改革运动。伊斯兰教作为一种宗教,对她的任何革新或改革都必须以“托古改制”的形式进行,在维护甚至加强其宗教最本质和最神圣的那部分教义的前提下,才能对严重束缚穆斯林思想,妨碍他们发展进步的非宗教本质繁文褥礼进行改革。赛莱菲耶思想冲破了自 8世纪以来由于教法学派的形成而造成的停滞僵化状态,将伊斯兰教思想内容压缩于三代先贤以前的范围之内,提出了“三代”以后无论是教法学派、信仰学派,还是苏非主义的任何学说,只要不符合三代‘先贤及其之前的教导,均可以革旧代新,这便为伊斯兰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的改革开辟了广阔的领域。所以赛莱非耶思想给伊斯兰世界带来了质的飞跃,使受赛莱非耶思想的穆斯林世界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积极奋进景象。
(责任编辑:深谷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