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疏远信仰是自我毁灭
分享到:
2010-02-22 19:03:30 【来源:】 点击:
    全世界的穆斯林属于一个民族“稳麦”﹐以其优秀的行为成为世人的榜样﹐内部的凝聚力来自坚定的信仰:认主独一,穆斯林的言行均以遵循真主的许可和禁止为规范。 全世界的穆斯林﹐都如此荣幸﹐心灵有归依﹐言行有准则﹐犹如众星围绕着太阳旋转﹐每个人有他自己的轨道 ——事业与善功。 天下穆民是一家﹔五方四处的信士﹐互相心连着心﹐心心相应﹐形成世界一个特殊的人群﹐

    《古兰经》说﹕“信士们确已成功了﹔他们在拜中是恭顺的﹐他们是远离谬论的﹐他们是完纳天课的﹐他们是保持贞操的 —— 除非对他们的妻子或从属﹐因为他们的心不是受谴责的﹔此外﹐谁再有所求﹐谁是超越法度的 ——他们是尊重自己所受的信托和自己所缔的盟约的﹐他们是谨守拜功的﹔这等人﹐才是继承者。”(23﹕1-11)
这段经文﹐归纳了一名真诚信士(穆斯林)的重大责任﹐首先他谨守拜功﹐在崇拜中向真主表现恭顺﹐然后是他对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责任和义务。 凡是穆斯林都应当这样﹐没有贵贱之分﹐人人都应对如此行动﹔在向真主表现恭顺的前提下﹐互相之间结合成关系密切的情义网络﹐形成了一个社会团体 ——穆斯林稳麦。 曾经有弟子向先知穆圣求教﹐怎样生活﹐他回答说“艾德-丁﹐安-纳斯哈”(Ad-Din An-Nasiha) ﹐意思是说﹕“做任何事﹐都必须真诚。” 不论是信仰的功修或日常行为﹐都应当严肃认真和真心诚意地把事情做好。

   《古兰经》说﹕“你们当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他﹐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悯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待旅客﹐当宽待仆人。 真主的确不喜爱傲慢的﹑矜夸的人。”(4﹕36)

    每个人都曾经做过一些好事﹑善事﹑对社会奉献的事。 作为穆斯林﹐不能满足于“曾经”或“偶尔”做一些好事﹐而必须事事成功﹐有善意﹐有诚意﹐有实干精神。 因为﹐穆斯林把做好事看作是对真主的崇拜﹐向真主的承诺﹐执行真主的命令。 这些好事﹐不是可做或不做﹐而是必须做﹐毫不犹豫﹐不考虑个人得失﹐不需要别人报答,也不是为了扬名立万﹐只为取悦于真主﹐向真主表示敬畏﹐所以好事出于真心﹐出于信仰﹐出于敬畏真主的愿望。 这些善功﹐根源在于“崇拜真主”﹐是真诚信仰精神盛开的鲜艳花朵。 这样的精神表现在每个穆斯林身上﹐表现在穆斯林的家庭和社会中﹐形成了穆斯林的脾气﹑性格和风尚。

     先知穆圣说﹕“(什么是信仰﹖) 信仰可以有七十个分支﹐其中至高无上者是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而其中最低限度者﹐是从人们行走的道路上清除伤害。”《阿布‧达伍德圣训集》 “七十”可能是一个比喻的数字﹐概括了各种行为和活动﹐都是信仰的表示。 由此可见﹐伊斯兰没有把信仰只局限在礼拜的殿堂之中﹐而是扩大到日常生活领域的各方面﹐每个行动都表现了虔诚的信仰精神。 这就是穆斯林对信仰应有的理解和执行﹐把崇拜真主和日常生活的道德﹑品行和追求结合成一体﹐自我创造成一个完美的人﹐有道德的人﹐对社会有益的人。

    正道信仰的纲领是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提纲挈领制约所有信仰的分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连接成一个精神整体。 个人所有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理解和行动﹐把个人置于全社会之中﹐发挥个人功能﹐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子。 根据穆斯林的观念﹐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是顶起穆斯林稳麦大厦的一块砖石。 假如穆斯林只承认信仰独一无二的真主﹐而于社会无功﹐他没有真正实现信仰﹐因为空话不是信仰﹐信仰是实际行动。 我们可以想一想﹐伊斯兰的各项功修﹐都有社会化的教育意义﹐训导穆斯林必须把个人行为同社会利益保持一致。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斯林 信仰

上一篇:略论伊斯兰的和平观
下一篇:格尓达威论对有经人应持的信仰立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