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伊斯兰的和平观
分享到:
2010-02-12 20:21:39 【来源:】 点击:


三、伊斯兰和平观的历史验证

伊斯兰一贯主张宗教信仰自由,任何个人都有信与不信的自由,不得压迫、侵害或者歧视任何信仰或者不信的人。“对于宗教,绝无强迫;因为正邪确已分明了。谁不信恶魔而信真主,谁确已把握住坚实的、绝不断折的把柄。真主是全聪的,是全知的。”(2:256)“不信道的人们啊!我不崇拜你们所崇拜的,你们也不崇拜我所崇拜的;我不会崇拜你们所崇拜的,你们也不会崇拜我所崇拜的;你们有你们的报应,我也有我的报应。”(109:1-6)

伊斯兰和平观的巨大优越性体现在她的历史进程当中的一系列重大复兴事件和战略转折之中。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真主一再显示了和平的巨大力量,即使伊斯兰的敌人不愿意也罢。这难道不是一种富有启发意义的迹象吗?无论如何,真主还会继续显示那种不可动摇的神迹。综观历史,伊斯兰的每一次战略转折都是以和平的方式从低潮进入高潮,并且她的传播方向恰恰与敌人的暴力迫害和武力进攻的方向相反。

第一次重大历史转折:七世纪初,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开始在麦加传教时,一无武器,二无钱财,只身一人,忍辱负重,受尽了古莱氏人的迫害和欺凌。直至西元622年迁徙麦地那,建立了伊斯兰历史上第一个社会政治联合体“民族”(Ummah),才为日后光复麦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光复麦加(630AD)后,先知*只是下令处决了少数几个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捣毁了克尔白神庙里的所有偶像,而赦免了包括宿敌在内的全城的居民。在伊斯兰和平与宽容的精神魅力的感召之下,大多数麦加人接受了伊斯兰教,由此实现了伊斯兰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开创了伊斯兰的新纪元。毫无疑问,这样的和平传教是任何武力所无法实现的目标,而且与罗马教皇的十字军在耶路撒冷(1099AD)的屠城以及蒙古人在巴格达(1258AD)的血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事实证明,武力可以占领土地,但是无法征服信仰。

第二次重大历史转折:十一世纪末至十三世纪末,正当阿巴斯王朝和法蒂玛王朝走向衰落之时,罗马教皇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十字军东侵战争,妄图一举灭绝伊斯兰。出乎意料的是,伊斯兰吸引了大批十字军将士,他们的皈依恰恰是在十字军军事进攻期间。至于十字军失败之后的皈依,则不属于奇迹。

第三次重大历史转折:西元1258年,彪悍的蒙古人攻入了巴格达,弑君灭国,烧杀抢掠,阿巴斯王朝寿终正寝,伊斯兰文明危在旦夕。然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伊斯兰顽强地从废墟上崛起,开始在蒙古侵略军和统治者中间和平传播,竟然以精神力量战胜了物质力量。直到十五世纪初,成吉思汗的后代、皈信了伊斯兰的强大的帖木尔在广阔的疆土上大肆征伐之时,尽管奥斯曼帝国已经衰落,但是伊斯兰信仰在新生力量支持下的大规模传播已经势不可挡了。

第四次重大历史转折:二十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穆斯林世界支离破碎,伊斯兰帝国时代已然结束,穆斯林自己垂头丧气,一筹莫展。一些穆斯林战败国纷纷沦为殖民地,伊斯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物质上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然而,伊斯兰的复兴浪潮悄然兴起,不仅中东核心地区革故鼎新,而且迅速向整个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地区和平传播。意味深长的是,正是伊斯兰的敌人打碎了穆斯林的国界,排除了正信传播的政治藩篱。

第五次重大历史转折: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利用巴以矛盾频频向伊斯兰世界发动进攻,同时疯狂挑起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对抗。从两伊战争、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直至美伊战争和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西方列强对伊斯兰的武力侵犯达到了历史高潮。令穆斯林的敌人头疼的是,伊斯兰在真主的默佑下正在发起一次史无前例的更大规模的全球化复兴运动。这次复兴运动使得伊斯兰的影响力大大超出了发展中国家的范围,开始向全世界、特别是向西方世界渗透。今天,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道德危机已经达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先进的科技和强大的军力根本无法掩盖暴力统治的虚弱和西方文明的苍白。伊斯兰在逆境中愈挫愈奋、急流勇进的传统精神将再次显示其惊人的生命力,这是真主的前定。真主的使者穆罕默德*说:“我的使命,便是完成一切美德。”这不啻为对一切暴政宣战。“他们妄想用自己的口吹灭真主的光明,但真主只愿发扬自己的光明,即使不信道者不愿意。他曾以正道和真教的使命委托他的使者,以便他使真教胜过一切宗教,即使以物配主者不愿意。”(9:32-33)

(责任编辑:深谷幽兰)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上一篇:伊斯兰的第一个基础——作证
下一篇:穆斯林疏远信仰是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