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认真履职
在社会变革转型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北京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增多。
2009年年末,在北京大兴区的同一个住宅小区接连发生两起家庭灭门惨案,都是被害人亲属所为……
这两起人间悲剧引起了李晓童的注意。
2010年,李晓童作为政协委员在北京市“两会”期间提出《关于在全市有条件的区、街道应建立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建议》。
她介绍说,国际上通常认为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即进入社会发展敏感期,人们的心理压力会有增无减。目前北京正面临高竞争、高压力社会的形成,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较为突出,人们的心理保健意识亟待提高。
她在提案中指出,近年来,北京市的综合医院门诊病人中,约有70%~80%所患疾病与心理问题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市患有各类精神、心理障碍的人数已超过一百万,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北京市一个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李晓童认为,由于在资源占用、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人们在比较中往往产生相对的被剥夺感和失衡心理。对此类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更加重了一些人特别是弱势人群的心理失衡,有的甚至进行群体上访,成为社会治安的极大隐患。尤其在北京市,户籍制度和房价问题产生的“社会隔离人群”、“心理无根人群”越来越多,使人们增加了更多的陌生感、无助感,很容易使一些负面情绪蔓延。
从应对社会和家庭重大变故的心态及行为上看,中国公民的心理素质有着严重的适应障碍。如果忽视社会心理问题,缺少健全的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以及心理问题预防机制,就可能引发危及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问题。
目前,北京已有众多市场机制下的私营心理治疗、心理咨询机构,也有政府公益性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但是,相对于北京这样一个国际大都市来说,现有机构的数量和状况,与切实需求差距仍大。要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推进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力量对北京心理行业的整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用法律法规做保障,用财政投入做支撑,将心理健康服务事业推向正常的轨道。
为此,李晓童建议,应将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全市的社会保障大系统中,成立专门机构来管理这项事业。政府为社区居民购买心理健康服务,市财政应将心理健康服务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她呼吁尽快出台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管理办法,建立心理服务行业准入、监督、处罚等管理制度。在全市有条件的区、街道应建立社区心理健康辅导站,以逐步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社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网络体系。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晓童这位回族女心理医生一定会把“替人解开思想疙瘩”的神圣工作做得更好!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