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名将金国正
分享到:
2010-11-30 13:50:53 【来源:宁夏新闻网-新消息报】 点击:
     勤政爱民

     面对声势浩大的农民造反,金国正启动了紧急处置预案,严格训练军队,多次整治内部管理,加强武装巡逻。其目的是,确保一方平安无事,不受战事影响,防止坏人乘机破坏。同时他又用了抚慰策略,抚民爱民,访察民情,把“皇恩”直接惠及到老百姓中。
这位运筹帷幄的沙场将军,在履行军事职责之余,也没有忘记民生桑农。天降甘露,禾苗茁壮则欣喜;入时不雨,稍有旱相则忧愁。康熙五十六年是一个夏粮丰收年,春雨充沛,麦子长势喜人,进入4月,麦浪滚滚,一望无边。老百姓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27日、28日又连降雨水,金国正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于八月十八日专门上折给皇帝报喜,与老百姓共享丰收的喜悦。

     在太原,金国正留下了一块题为“开天古教”的匾额,悬挂在太原清真古寺礼拜大殿中门门楣之上,长3.5米,高约1.5米,边框有20厘米宽的精美浮雕花饰,左右两边各有两块较小的匾额,皆为清代名人所题。这是目前为止发现的他唯一的墨宝,极为珍贵。

     爱兵如子

     金国正爱兵如子,公正廉明。按照当时惯例,家乡人皆尊称其为金大人,但他每次回家,到离同心城5公里处必下马步行。他说:“于桑梓父老,不能高高在上。”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金国正又被调任固原提督。

    他被调署理固原提督时有两份奏折,皆有朱批。一是求赏顶戴花翎,批曰“尔是旧总兵该早赏翎子才是,朕还不知,即赐翎子。”另一份是他被调到固原“弹压地方,但因固原提督所辖地方辽阔,各营官兵俱有调赴军前者,而且年岁欠收。”

     武官调任,随带几个亲兵本不是什么大事,为何奏上皇帝,皇帝又朱批呢?原来清代为防武官营私,规定凡调动、升职不准随带兵丁,若私带10人以下的罚俸一年;私带10人以上者,降一级处分。金国正请求带一将60名士兵而被皇帝特准,实属难得。

     在离任后还关怀自己的士兵,为他们请求皇帝缓扣借银,有这样慈爱之心的总兵,才会有团结对敌的士兵。

     金国正以行伍积功,文韬武略,为一代国家重臣;行性纯良,才能称职,为万代官宦之楷模;而其高尚人品,实属民族之骄傲。

     链接

     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雍正皇帝闻报金国正病逝,于十一月特颁谕祭文,隆重祭葬并加封进爵,荣封为荣禄大夫加一级记录一次(正一品),盛赞其忠勇报国之功绩。

     当地的回汉民众为金国正在半个城(即今同心老城)举行了隆重的回族葬礼。至今,在当地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金大人,生得苦,一下打到南阳府。南阳府里没回回,烧了石灰打水贼。水贼一扫平,挣了个石碑 ‘胎里红’。”

     雍正御赐修建的陵园原制:正门为四柱大牌坊,高约8米,牌坊顶檐、立柱均由大块石材构成,上有精美雕刻,立柱、眉额均有名人所题楹联,牌坊前有石狮一对。进牌坊,东西两侧各有厢房3间,为砖木结构,作值守管理用。向北为蓝砖铺成宽约4米,长约50米的通道。通道两则依陵制设石羊、石马等雕像,直通墓冢。墓冢前有石碑2块,其一为清代雍正皇帝赐金国正加封进爵之碑文,另一为记录金国正生平事迹之碑文。

     墓冢依回族丧葬制。金国正与夫人墓座北位上方,下方为后人墓数座,均为平地隆起土堆,上镶少量青石装饰。墓冢正北是祭台,祭台高约1米,东西长7米,南北宽5米,呈长方形,由蓝砖石条构成,南北向设台阶。此台既是金国正后人上坊之用,又是当时为举行纪念活动而设。由祭台往北拾阶而下,迎面一座青石碑,记载了雍正皇帝为金国正薨特颁祭文。碑额上刻二龙戏珠图案,碑座刻凤凰麒麟图案,表明薨者身份,既是完美的文物,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距陵园东南侧约200米今回族公共墓地内,有金国正生前骑乘的战马坟墓一座,原坟墓高约4米,呈圆柱状,占地50平方米。世称金大人马坟,属当时朝廷特准而葬。陵园历经300年风雨侵蚀,再加之人为损毁,至今只存有石碑两块,石狮一只,坟墓数座,还有大量残瓦断砖,牌坊顶檐,其他建筑均不复存在。1987年,由金国正后人依原址,用黄土夯筑四周围墙并加以保护。

     2008年10月28日,同心县人民政府确定金国正陵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大保护及开发力度。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回族 名将 金国正

上一篇:古今回族名人
下一篇:杜锋娶22岁俏新娘 天山见证穆斯林婚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