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张承志,回族,1948年出生于北京。在清华附中高中毕业后于1968-1972年在内蒙古乌珠穆沁插队当牧民。197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5年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搞考古工作。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任助理研究员。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1983-198 4年曾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特定地区研究计划"合作人及东洋文库外国人研究员的身份在日本搞中北亚历史研究,其后几度应邀赴日本搞学术研究和讲学,并出访美国、加拿大、德国、蒙古等国家。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数种外语。1985年当先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小说选刊》编委。1987年被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收入《世界名人录/世界作家名人录》中。
处女作为蒙文诗《做人民之子》发表于内蒙古蒙文杂志《花的原野/1978,6》上,第一篇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得了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阿勒克足球》获得《十月》第一次文学奖和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
《三份没有印在书上的前言》(《花城/94,3》)中称,张承志有三本仅以外文出版的作品,即为《内蒙古大草原游牧志》(七、八年前出版,在日本印行六次,作者认为就作品对游牧生活细节的描绘来说,海外尚没有能与它相比者,但他为它被当作旅行手册而感到可悲,他盼望的读者是"企图为青春寻找意义的年轻人",而不是游客或少数所谓专家学者。)、《中国之中的伊斯兰教》、《红卫兵的时代》(以日文创作,日本发行,四万册),后者被作者认为是"第一本关于早期红卫兵运动的正面总结。",他说:"对此我有认真的把握。因为在所谓老红卫兵的成员中,我尚未发现有谁比我对红卫兵造反事实的意义更肯定;也没有谁比我对红卫兵的特权阶级思想更敌对,这是第一点。其次是因为十几年来我一直留心了西方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和左翼运动,我注意到了它们不可否定的意义,也注意到了它们优于和劣于我们的方面。"。
生平纪实
张承志1948年初生,原籍山东济南,生于北京。回族。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8年到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插队,在草原上当了四年的牧民。1972年人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75年毕业分配到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组工作。
1978年发表处女作《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人民文学》1978年10期),引起文坛注意,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同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语言系学习,研究蒙古族及北方诸民族的历史。1981年毕业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1978年以突出成绩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翁独健先生的研究生,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不足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87年调海军政治部文化部当专业作家,现在辞职为自由作家并作油画。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伊斯兰黄土高原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信仰伊斯兰。使用数种外语。
1978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曾多次获全国中、短篇小说奖。代表性作品有小说集《黑骏马》、《北方的河》、《黄泥小屋》;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散文集《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神》等。张诚志以一种独立不羁 ,庄严深邃,冷峻热烈的审美品格。张承志以一种独白的方式表达着他的精神哲学,以一种自信坚定的姿态捍卫着一种神圣价值观,一种熔铸诗歌、音乐、绘画、历史和哲学的复杂形态创造着“美文”。他那种具有燃烧性和震撼力的新语言和新思想,显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独创性魅力。
1981—1982年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进修。这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金牧场》,中短篇小说《北方的河》、《黑骏马》、《黄泥小屋》等,其中《黑骏马》、《北方的河》分获1981—1982和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他被称作一个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早期以草原生活为题材,从大地、民间汲取精神养料;稍后他把个人理想与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开始了他对于回民生存和真主信仰的探索。
1984年,他到回民聚集地西海固,在那里结识了一大批哲合忍耶的教友,他们为了维护信仰的纯洁及心灵的自由而不惜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极大地震动了张承志。他不仅成了哲合忍耶教徒,而且用文学的形式写了一部宗教史《心灵史》(花城出版社1991年初版),在文坛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
《辉煌的波马》
《北望长城外》
《胡涂乱抹》
《美丽瞬间》
《凝固火焰》
《九座宫殿》
《雪路》
《晚潮》
《绿夜》
《顶峰》
《大坂》
《春天》
中篇小说
《北方的河》
《黑骏马》
长篇小说
《心灵史》
《西省暗杀考》
散文随笔
《荒芜英雄路》(随笔集)
《墨浓时惊无语》
《美文的沙漠》
《波斯的礼物》
《日本留言》
《面纱》
《袍子经》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