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四大阿訇之哈德成阿訇
分享到:
2010-06-04 17:54:55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哈德成阿訇是陕西南郑人,世奉伊斯兰教,父亲名希龄,是一位饱学的伊斯兰教学者,早年因匪乱迁居上海,被当地回民聘为浙江路清真寺教长,从此就定居上海了。
 
  希龄教长生有三子一女,德成阿訇居长,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生于上海。阿訇幼即老成凝重,曾入私塾,具有汉文基础。稍长后,到河南、镇江等地礼拜寺从师专攻伊斯兰教义。1910年前后,上海热心伊斯兰文化的前辈,如马晋卿、刘彬如、杨福洲等,为了和海外伊斯兰教国家交流文化,创办了协兴公司。德成作为该公司的成员曾长期居住在科伦坡,还先后赴埃及、香港、新加坡等地,并去麦加朝觐。与此同时,学习并掌握了阿拉伯、波斯、乌尔都以及英语等多种语言。这样,德成阿訇不但成为学力深厚的伊斯兰学者,而且树立了为伊斯兰文化教育事业努力终身的决心。1924年,阿訇自海外归国,其时适值希龄教长归真,于是德成阿訇即受聘为浙江路清真寺教长。
 
     浙江路居上海闹市中心,除本地或旅居上海的回、维各族教民外,并有各伊斯兰教国际友人,经常来寺礼拜,故习称该寺为“外国寺”。阿訇能用各种语言与各国教友交谈,于是哈德成阿訇之声誉大噪。阿訇为了提高宗教教育水平,进行伊斯兰学术研究、培育伊斯兰人才,经常与上海伊斯兰教的知名人士刘彬如、马刚侯、伍特公、马晋卿、杨稼山、沙善余等先生结成团体,研究伊斯兰教学理。以后又得到哈少夫、马乙棠、金子云等先生的赞助,于1925年6月,创立了上海中国回教学会。这个学会的宗旨,是阐明伊斯兰教的教义,提倡教育,联络中外同教情谊,扶助公益事业。这个学会由于上海的地位,成为本世纪上半期在全国发生极大影响的宗教学术团体,在近代中国伊斯兰学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回教学会成立后,其实际工作主要有下列各项:1.翻译《古兰经》;2.出版《中国回教学会月刊》;3.向外界宣讲教义;4.创办上海伊斯兰师范学校及敦化小学;5.设立奖学金,选派优秀生赴埃及留学;6.开办阿拉伯文补习学校等。其中学会月刊由伍特公、沙善余两先生主编,并按期发表《古兰经》汉译本。还发表教义、教史以及全国伊斯兰动态文章及报道等。这些译文和文章均以古汉语写成,其水平之高,在近代伊斯兰教刊物中堪称独步。可惜的是,这个刊物出版约年余后,因人力分散,就停刊了(按:上海伊协可能保存全部刊物)。   主持翻译《古兰经》是哈德成阿訇对伊斯兰文化建树的主要事业。《古兰经》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经典,但直至本世纪初期,在我国还没有完全的译本,清代刘智(介廉)曾有一些片段的翻译,马复初也只译成五卷。上海中国回教学会成立后,由哈德成、沙善余、伍特公先生主持《古兰经》的翻译工作。当时由哈德成阿訇就阿拉伯原文逐段讲解,伍特公先生笔录,进而由沙善余先生参考印度学者穆罕默德·阿里的英译本校正,逐字逐句,反复斟酌,写成初稿,最后再由德成阿訇审定。当时共译就三卷,陆续发表于学会月刊。这个译本当时被认为是汉译《古兰经》最佳的译本。直至1939年马坚由埃及学成归国,德成阿訇便与马晋卿、伍特公、沙善余、杨福洲等先生商议完成译经大业。并承马晋卿先生慨然捐赠房产,作为译经基金,于是德成阿訇亲至香港欢迎马坚到上海参加译经工作,经过14个月的努力,译成了15卷。1942年,德成阿訇离开上海,终于到了云南沙甸,参与校订马坚所译的译稿,直至逝世。此项译本,德成阿訇及身之世,未克完成,但为马坚先生后来译经,奠定了基础。
 
  1928年德成阿訇和教中热心教育的同志,在上海首创了伊斯兰师范学校,使中国的伊斯兰教育得到了新的发展。

  明代晚期,在我国陕西出现了伊斯兰经堂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到近代,但只着重讲授阿拉伯文、波斯文和宗教经典,而忽视中国文字和其他文化知识,这就使从事宗教工作者在知识领域受到局限。时至近代,科学文化飞速发展,而旧式宗教学者抱残守缺,这就影响了宗教和民族的进步。德成阿訇洞察及此,认为必须造就中阿兼通的宗教人才,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这个学校的创立,除仍以宗教的各门传统经典著作为必修课外,并开设中文、英文、算术、地理、历史以及理科、体育等课程,这就为造就新式宗教师资打开门径。德成阿訇创办伊斯兰师范学校时,乃请达浦生阿訇为校长,其他教员亦皆饱学之士。历年所造就的人才,有的在国内供教职,有的送入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如已故之马坚、现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教授之纳忠等,均其翘楚,有裨于伊斯兰学术者甚大。
 
  1937年“八·一三”上海失守后,该校陷于停办,后经达浦生阿訇请准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将该校迁往甘肃平凉,改名国立陇东师范学校,又为西北回民地区造就了不少人才。追原溯始,德成阿訇之功不可泯灭。
 
  德成阿訇又是一位爱国主义的学者。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德成阿訇即领导上海伊斯兰教胞从事敌后救国工作。“八·一三”事变后,德成阿訇四处奔走,组织人力,成立浙江路回教难民收容所及太仓路清真寺第二难民收容所,努力为难民筹募粮食、被服及生活用品,全活甚众。
 
  为了补助回民子弟入学,阿訇在浙江路清真寺设立了教育基金专柜,筹募教育基金,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德成阿訇学识渊博,道德修养高尚,以德感人,宣讲教义,深入浅出,对回族后辈热心提携培养,每有所入,除家用外,悉以济贫。
 
  日寇进占上海后,素知德成阿訇在少数民族中的崇高地位,威胁利诱,妄图使阿訇就范为其所用。阿訇乃于1942年3月18日毅然离开上海,经安徽入陕西,探视先茔,尔后赴重庆,最后于1942年12月,飞抵云南沙甸,愿终老于此,并与他的学生马坚继续致力《古兰经》翻译工作。1943年8月,因积劳成疾,至1943年12月25日上午3时,病逝于个旧卫生院,享年56岁。

责任编辑 依布蒂哈吉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阿訇 德成 伊斯兰教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近代中国回族伊斯兰教四大阿訇之王静斋阿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