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概况】
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维西、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丽江马”闻名全国。金沙江“河套”地带,是著名的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纳西溯源】
纳西族在丽江的居住上限可追溯到何时?从族源的考察,有三说:
一是土著说:主要基于考古发现。据此说,纳西族在丽江的生成、生息时间最古、最长。
二是南迁说:据史学家方国瑜等研究认为,丽江纳西族源自古代从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的羌人,秦汉时迁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即今四川盐源、木里、盐边一带,再西迁至今宁蒗永宁、中甸白地、丽江奉科、大具,再西迁入丽江坝。秦汉时称旄(máo)牛夷、白狼夷,晋常璩《华阳国志》称摩沙(suō)夷,隋唐时称摩些(suō)夷。据唐樊绰《蛮书》记载,其实丽江县境金沙江沿岸多是些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称为“摩些江”。
三是融合说:即丽江纳西族由土著者和南迁者融合而成。此说已被多数学者认同。按此说,古纳西族的分布中心,在汉唐时期逐渐完成了从滇川交界的东部向西部丽江的大转移。
【东巴发轫】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质。
东巴经是东巴念咏的经书,纳西语称为“东巴久”。东巴经书是东巴文化的书面载体,自然成为东巴文化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因而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东巴文有两种,一是象形文字,二是格巴文——对一些象形文字简化或再造而成一字一音的标音文字。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礼仪与禁忌】
一、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纳西族具有热情、知书达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纳西族内部团结和睦,对外开放吸纳、以礼相待,形成了丰富的礼仪文化。 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村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的地方。纳西族重信用讲义气,一般不计较客人因不懂纳西族的习俗礼仪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纳西族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欢在檐廊下,晚间待客多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里,则在火塘边。座位虽无严格区分,但讲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别。如在饭桌或火塘边,其正位称"上八位"或"格故鲁",是老人的优先位子。因此,到纳西族人家里,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请,也要把"上八位"让给老人,进餐时,更应先请老人和长辈入座,切不可主动占据。如果有老人进来,年轻人要起身让座,或主动问候。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翘二郎腿。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吃饭时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连不断地夹菜。一般夹菜时要招呼旁人一起动筷,夹一次,停一会儿,待上一口下咽后再夹第二箸。鸡头应让年长者享用,鸡爪不能给小孩吃。不要在碗底留剩饭。如果坐二人凳,起立时要关照旁人坐好,防止旁人翻翘跌倒,造成伤痛。共同进餐时,若已经吃完饭,最好陪旁人一会儿。若想提前离席,要招呼别人"请慢用"。进纳西人家时,不可打主人家的狗,不可当着主人或客人的面打骂小孩,不要擅自进入老人和女人卧室。在沪沽湖地区,不得随意进入姑娘的"花楼",不要询问"阿夏"的情况。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跨竖在大门口的"陆"石、"色"石,忌跨火塘。忌坐在门槛上,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忌猎杀进入家宅的小动物,蛙蛇进屋,应恭送出门。不能伤害逗转耳畔的蜜蜂。不准在厨房锅灶里煮猫或其他野生动物。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吃狗肉、马肉、猫肉和水牛肉,传说他们都为纳西族祖先立下功劳,无比忠诚,任劳任怨,平时要善待,死后要善葬。不得在家中唱情歌、吹口哨。公公不得进入媳妇的卧室。太阳落山后不能扫地。客人在座不能扫地。不得在客人离去时马上关门,应送客人至大门外。不宜在大庭广众下晾晒女性内衣裤,不可将裤子、裙子晾晒在主人进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进屋,忌扛着锄头进厨房。晚上点火回家,忌把火点进屋内。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早晨忌讲晚上做的梦。孕妇不能爬结果子的树木,不能从缰绳上或钓鱼竿上跨过。忌吃不见血的肉。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给人添饭、倒水。忌喝他人喝过的残酒、残茶。 参加"祭天"或"三多节"的人,事前要净手,并要跨过由杜鹃枝等燃起的烟火堆,以示除秽。除夕晚忌不洗脚,而吃团年饭的碗筷忌洗刷。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进家门,忌妇女早起床。历史上纳西族信奉东巴教,这是一种以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东巴教规定:不得砍伐水源林,不准在树木生长期进山砍伐,不准猎杀怀孕母兽和幼兽,不准杀死进入家宅的小动物,每年进人1月至7月这段时间,不准打鸟、不准狩猎,不准捕鱼。不得污染水源,不准向水源吐痰、大小便、倾倒垃圾,不准在河流里洗涤污秽物品,取用井水要遵守规定。
二、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在纳西族地区,你不必因为一句随口而出的邀请便贸然参加婚宴,也不能因为主人的"谢绝"而错过吊丧的机会。因为对纳西族来说,灾难和悲哀时刻得到的帮助将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础,甚至可以消除平时的积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庆时道喜,不知在悲痛时慰问,将被视作是为人差。 办红、白喜事,礼品种类和数量要根据血亲的远近和交情的深浅而定。办事当天,一般较亲密的亲友在公开场合要送米、麦、糖、酒和适量的钱。这些礼品统称为"人情",由两位专人当场清点记录,称为"挂人情",当日结算后当面交给主人。更亲近的亲友则在内部场合赠送衣物、家具等。如果是外地来客或一般朋友参加这种仪式,可随意挂一点"人情"礼钱,以表心意。 纳西族自古通行火葬,"改土归流"后改为土葬。对死者一般都要念经超度亡灵。丽江的丧葬在很多方面保存着民族传统,人一断气,全家即号陶大哭,派人向亲友报丧。家属披麻戴孝,跪在亡者两旁守灵。来吊祭的亲友,向亡灵鞠躬或磕头或以哭泣表示哀悼。然后,再向主人表示慰问,请主人节哀。死者入棺或火葬时,属相相克者忌在现场。出灵发丧前族中长者或单位领导主持追悼会,宣读祭文(或哭文),情景十分哀婉凄切。发丧出灵时属相相同者须回避。孕妇忌给死者引路搭桥。孝男孝女忌食死者的伴魂鸡肉。东巴祭司忌吃献给死者的牺牲。披麻戴孝的人,忌进别人家的门。孝男孝女不参加婚礼。 纳西族对生育较为重视,其中"头客"礼仪较为独特:当主人家有婴儿出世的时候,第一个偶然进入该家庭的人即称为"头客"亦称"扯生"。这时候,无论这个人是男女老少、远近亲疏、贵人乞丐,都要当贵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一瓢洁净的冷水(幸福水)请"头客"喝,以此祝福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后主人再煮米酒鸡蛋款待"头客"。
【婚俗】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
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在部分纳西族地区,仍存在着一种“抢婚”遗风。这也是一种古老婚俗的遗风,反映了女子对父系制从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坚持旧传统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抢婚来实现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愿望。现代社会中的“抢婚”,仅是一种形式,并非真的强抢,而是男女双方的一种默契,为了以“生米已成熟饭”来搪塞对婚姻持有异议的女方父母。
【食俗】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原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节庆】
纳西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春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
海坡会 在云南永宁纳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个神秘美丽的泸沽湖,在湖的两岸,俯卧着一个雄奇的山峰――狮子峰。狮子峰是纳西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绝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为之倾倒。不过她和永宁纳西人一样,没有固定的丈夫,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众山神都要到永宁与干木女神聚会娱乐,接受祝福。后来,纳西人在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这天,都要欢聚泸沽湖圈,参加一年一度的海坡会,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娱乐,一是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们平安,五谷丰登,畜牧兴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机,互结“阿注”。
三朵节
三朵节是云南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八举行。相传,远古时代,纳西先祖三朵曾在这里降服了妖魔,从那以后,每年农历十月初八日,人们汇集到三朵庙里祭拜保护神三朵。祭品有整猪、全羊、鸡、鱼等。
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棒棒会
纳西族的商贸节日也比较多。云南丽江县的纳西族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棒棒会”,以交流竹木农具为主要内容。据记载,这种集市活动自明朝起就有了。按照纳西族传统,正月十五是小年,小年之后开始春耕生产,棒棒会正好为准备农具提供了一个机会和场所。这里犁耙、锄头、镰刀、竹筐、背篓、扁担等等一应俱全。纳西族农民每年要更换一些带把柄的农具的木把,所以把这种农具交易会称为“棒棒会”。棒棒会上也有出售花卉、果木树苗、盆景、家具及家庭生活日用品的。
【服饰】
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
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近几十年来穿藏服者渐多。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根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寸,使用时必须是成对的。围腰带非常精致,只有在节日才系。它是一对长约三尺、宽约两寸的棉布带子,上面绣有盆栽菊花、二龙戏珠等图案。永宁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发辫,再在假发外边缠上一大圈蓝、黑两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
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一字排列的“七星”。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披肩既有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纳西族妇女劳动时,不习惯肩挑,多是用背驮,因此披肩又可当垫肩使用。
【天文历法】
根据已翻译的二十多卷《东巴经》的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即有数十种之多。《创世纪》里还出现了专管气象、星辰和历法的忍劳、苏陀、尼罗、吉阿等人的名字;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方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确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阴阳“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布谷鸟、野鸭、大雁、白鹤等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