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团结和睦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是: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保安。由于民族的历史、语言、习俗和分布状况的不同,他们在姓氏方面分成两大类。一类是说属于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语言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和说属于印欧语系 伊朗语族语言的塔吉克族,他们在信仰了伊斯兰教以後,在姓名上基本上沿用了中亚、西亚 穆斯林的做法,即自己的名字 + 父亲的名字 ( + 祖父的名字 + 出生地名),没有我国汉族式的“姓”,他们的名字都是用汉字音译的,往往同一个名字被不同的人书写成不同的汉字,需要制定一套名字的“汉字音译表”,来加以规範。一类是已经通用汉语的回族和说属于蒙古语族语言的东乡族、保安族及虽说属于阿尔泰语系 突厥语族语言,但长期生活在非突厥语族民族环境中的青海省 撒拉族,他们在汉族人民的长期影响下,在姓氏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都有了姓氏,并用固定的汉字去书写。
我在日本留学攻读学位时,写的论文题目是《中国回族民间故事与日本民间故事的比较研究》。为了写好这篇论文,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记录我国穆斯林的文献,我发现明代以前,回、撒拉等族穆斯林先民的名字多数还与中亚、西亚及新疆的穆斯林的一样。从明代起他们也像汉族一样,有名有姓了,而且他们的姓氏多是按以下几种情况用相应的汉字来书写:
1. 由西亚、中亚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多音节名字改为汉语单音节的姓氏。
例如:
穆哈买德 (Muhammed)、穆拉特 (Murat) 简化为“穆”(Mu);
马合木德 (Mahmud) 简化为“马”(Ma);
安尼瓦尔 (Anwar) 简化为“安”(An);
依布拉希木 (Ibrahim 由于有人把 him 读成 gim, 古汉语中“金”读作 gim) 简化为“金”(Jin);
胡赛音 (Husain) 简化为“胡”(Hu);
哈米特 (Hamit)﹑哈散 (Hasan) 简化为“哈”(Ha);
纳苏喇丁 (Nasir-at-Din) 分成了四个姓:“纳”(Na)、“苏”(Su)、“喇”(La)﹑“丁”(Din);
达吾德 (Dawud) 简化为“达”(Da);
萨比特 (Sabit) 简化为“萨”(Sa);
法尔哈德 (Farhad) 简化成“法”(Fa);
赛依都拉 (Saydulla) 简化成“赛”(Sai);
夏木西丁 (Shamsh-it-Din) 简化成“夏”(Xia);
沙民 (Shamin) 简化成“沙”(Sha) 等等。
2. 保留了信仰伊斯兰教前原来本民族的姓。
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也融进了新改信了伊斯兰教的其他民族的人,例如有的汉族改信伊斯兰教後仍沿用他们原来的姓氏,又如名叫铁木尔 (Tomur//Temir) 的蒙古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後,简化为姓“铁”(Tie) 等等。
3. 由中国历代的皇帝和官方赐给的姓。
例如 唐代 (618-907) 的皇帝家姓“李”(Li),便赐给东来的波斯 穆斯林以“李”为姓,听说迄今在 江苏省的扬州附近还有一个据说是波斯 穆斯林後裔的村子,这裡的居民多姓“李”(Li)。又如 明代 (1368-1644) 的皇帝把姓“马”的一个云南 回族 穆斯林青年召进宫裡做“太监”,赐以“郑”姓,名“和”,他曾统帅明朝的船队“七下西洋”。
4. 由于战乱的原因或迁移到其他民族地区後改变的姓氏。
历史上在历代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挑拨下曾发生过民族间的争鬥,有的回族 穆斯林 为避免受到迫害而改成汉族人常用的姓氏,也有极少数汉族人变成了穆斯林,融入了回族,改用了与当地回族相同的姓氏,还有的迁移到其他少数民族的地区的就改用当地民族的姓氏。
但在中国内地穆斯林中还是第一类的姓氏占多数,回族 穆斯林常说:“十个回回九个马,剩下一个不是姓沙,就姓哈”。在中国 西北各地的回族 穆斯林中“马”姓的人的确很多!东乡、保安族中也是姓“马”的比较多。撒拉族中除了“马”姓外,姓“韩”(Han) 的也比较多。从中国 回族 穆斯林的姓氏来看,他们的先民是与西亚、中亚各族穆斯林,特别是与中亚各族穆斯林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中国内地穆斯林差不多都有《家谱》,不少人家的家谱上写着他们的祖辈来自布哈拉 或 撒马尔罕等地。他们现在虽然已经采用了汉族式的姓氏,但他们因民族宗教的关系对祖辈曾用过的名字仍然很有感情,迄今他们从孩子一出生便请阿訇给做一个“起名”的仪式,这个名字是阿拉伯·波斯式的名字,他们叫作“回回名”或“经名”(穆斯林名字)。我认为,对中国 穆斯林姓氏的汉字音译研究有助于研究历史上中国 穆斯林 与 中亚 及 西亚各族穆斯林的渊源关系,有益于增进中国与中亚 及 西亚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
后記
编辑部来信提及了几个问题, 简答如下:
1. 中国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族过去都没有采用姓氏,他们采用“子名 (女儿名) + 父名”的办法,历史上有的人还在父名後面再加上地名。现在最普遍的是“子名 (女儿名) + 父名”。例如:买买提·哈散、哈克木·艾比布拉、努尔古丽·阿布都拉等。圆点前的是自己的名字,圆点後的是他父亲的名字。土耳其在凯末尔革命後,规定了土耳其每家都要有自己的姓氏。中国的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族迄今还没有姓氏。现在的问题是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塔尔、塔吉克族的人名用汉字音译时,往往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汉字来音译,有些不规範,建议能制定一个少数民族人名汉字音译表,供大家在用汉字音译他们的名字时遵守和参考。现在,一般都按照户口本上的名字来音译成汉字,如果出国办护照,护照上就按户口本上的音译的汉字来书写。
2. 中国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虽是穆斯林,但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的情况不同,他们从明朝开始都逐渐采用了汉族式的姓氏,也即有姓也有名。过去民间叫做“大名”或“官名”,是户口本和护照上的法定名字。多半是由于民族宗教习俗和感情的原因,每个孩子出生後还要请阿訇给起一个“经名”(回族也叫“回回名”),像汉族的“乳名”或“小名”一样,只是在家中或在本族较小的範围内使用。有的中国 回族 穆斯林在与伊斯兰国家的朋友交往时也使用“经名”,但多是先写其“经名”,再在圆点後写上其汉族式的姓名,例如:法提买·马秀兰、穆哈买德·哈明良等。据学者们研究,回族 穆斯林 的“胡”姓来自 HUSAIN (有人音译作“侯赛因”,有人音译作“胡赛因”,有人又写作“胡赛音”,这也宜进行音译的规範化),但中国 回族 穆斯林中的“胡”姓,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写作“胡赛因”了。因此,我的姓名胡军就不能写成“胡赛因·军”。我在汉文中只有一个“胡军”的名字。“阿米娜”是我的“经名”(回回名),在户口本上,在护照上只能写“胡军”,而不写上经名。住在内地的有的回族 穆斯林 往往也不起“经名”了。
3. 我的护照上有我的汉字名字:胡军,也有用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的拉丁字母拼写的Hu Jun。
4. 其他少数民族人士护照上的人名也是按其发音音译成的汉字来书写,同时又把上述汉字名字按汉语拼音方案使用的拉丁字母来拼写出来。例如;Murat Tohti 的名字在汉文中写作“穆拉提·托合提”,用汉语拼音字母写出来过去往往都写作“Mulati Tuoheti”。
上一篇:西宁首次公演的话剧
下一篇:浅议伊斯兰教对于保安族妇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