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兰州以西50余公里,就进入被称为“河湟雄镇”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境内,这是全国两个回族自治州之一。这里太子山峙于西,洮河水环于东,黄河之水穿境而过,丝路蕃道交汇于此。山川交错,商贾云集,道路通衢,田陌相连。在这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190万人口,其中回族就有61万,占全州人口三分之一。
回族,素以善于商贾,巧于工艺,长于饮食服务业而著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能适应各种艰苦生活环境,吃苦耐劳,豪放务实,勤于创业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
一、形成渊源
回族是临夏自治州的自治民族。分布全州各地,其中广河县、临夏市、康乐县、和政县较为集中。
河州为回族发祥地之一。唐代,经丝绸之路来中国的大食信使、商旅不绝于道。处于要冲的河州亦有不少大食人留居。宋代,随丝绸之路河湟路的繁盛,大食使者蜂拥而至,“往往散于陕西诸路,久留不归”,贡使、商贾和传教的西域人在熙河等地的榷场、买马场、茶马司,进行茶马丝绢交易,传播伊斯兰教,留居河州。历史上称之为蕃客和蕃商,也有称为番客和番商,成为临夏回族的先民。史书记载。包括河州在内的西北大姓马姓,多自西域来。居住于洮河东西地区的马姓,即是杜甫诗中所指“花门贵种” (意为西域人)。金史记载,恒州刺吏马庆祥,小名西里吉斯,宣和之中季,与种人居临洮之狄道,其后辈著名诗人马祖常自述“昔我七世上,养马洮河西”,即在唐代中后期,其祖上与同种人居住洮河以西河州地区,养马为业,世代不绝。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战西域各国,随国带来花刺子模等地的穆斯林军人、工匠、平民,置于西域亲军以及各地探刀赤军管辖。元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下令 “驻军随处入社”,军士落为民籍,是临夏地区的回族形成的一•部分。分布临夏各地的喇、苏、丁等姓为世家,其先即为伊朗布哈拉人、元朝大臣赡思丁•纳苏喇了。元代还有不少被称为“斡脱”的官办穆斯林商队活跃在河州地区,不少传教者亦蜂涌而至,定居河州,繁衍生息。明代河州多旷土,回族将领沐英率军镇守临潭、河州等地,部分穆斯林戍边军十屯留河州,并多招募回民开屯定边。明《河州志》有河州马集乡一带“回回务农”、积石关“回民耕耘宇下”、河州有“番客百户所”的记载。《甘宁青史略》载: “甘肃回族,以河州为总汇之区”。回族“惟河州为多,其种类亦强”。
清代顺治时,河州有“招回丁”113536人。清中叶后,清政府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日趋严重,回族的反抗斗争不断爆发。统治者的残酷镇压,迫使中原内地回族大量西迁,清咸丰同治年间,陕西、宁夏、甘肃各地的十多万回族人民迁徙河川,其中有陕西白彦虎回民反清失败西进时留居在黄河沿岸的禹、陈、余、索、佘等众姓,繁衍发展。甘肃礼县盐关镇数百户回民和马占鳌降清后的“岷州”被安置在积石山县吹麻滩一带,陇东马化龙抗清被镇压,众多回族逃亡临夏,散居各地。左宗棠在镇压河、狄回民之后,将巩昌、狄道回民全部迁至洮河以西河州地区。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迫迁关中2000多户回民于河州东西川居住。另外,当地汉族等其他民族,与回族共居、交融,部分人融合到回族中。
回族在形成过程中,正是中国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回族不断地从东从中到西、从西到东,逐渐吸收,接受汉文化,与汉族等其他民族共居,密切交往,共同生产生活。社会经济结构在民族形成中有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商业、手工业经济。具有相当水平的文化教养。尤其善于经商,从事各种手工业、加工业,饮食等行业,驰誉各地而独树一帜。长久以来,临夏回族的商队足迹遍京、津、沪、川、陕、云贵、青藏、新疆等地,是一支沟通东西南北经济流通的重要力量。在医药、算术、书画、武术、诗歌、教育、考古方面的成就,成为祖国文化宝库不可缺少的部分。
回族形成前,多使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由于长期和汉族等其他民族杂居,形成过程中汉语成份日益增多,逐渐以汉语为回族的基本语言,亦保留、融合一些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回回文化,既保留原有阿拉伯、波斯等西亚文化传统,亦吸收汉族文化特点。在长期使用汉语后,吸收汉族文化的比重大为增加,汉语、汉文成为回族人民交际的主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