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子里用“波斯”命名的店铺特别多,有“波斯饭店”、“波斯旅社”、“波斯商店”等等,建筑物上也多有波斯的痕迹。
扬州大学历史系教授陈得芝说,早在唐代,扬州水旱大码头的地位就已经确立。留居中国的波斯人很多,与当地女子通婚者也很多,波斯商贾开始落户扬州。扬州是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连接点,也是海上对外贸易的一个大港口,也曾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波斯人由此来到中国,波斯后裔洒落在扬州也在情理之中。他们的后裔生活在扬州,或经商或行医,就这样一代代繁衍生息。
而对于波斯村,业已出土的大量波斯陶器已经向我们说明,古代波斯人在扬州地区活动的频繁程度。波斯村在过去又是下船出海的口岸,当时波斯人生活在这里之后,就开始买卖珠宝。
在村口的波斯餐厅,我要了一盘扬州炒饭。我问老板是否需要久等,老板张口说“波斯现宝”(意思是说“现成的”,或者说“很快”)。
波斯村现有居民4000多人,他们承认自己是波斯后裔,古波斯的拜火习俗还一直被他们传承着。他们心系中东,关注中东新闻。
波斯村在引起当地足够重视的同时,许许多多外界的人也开始关注这个小小的村庄。我到村子的前不久,中伊友好协会伊朗方面还来访了这个村庄。
普哈丁墓地里有左宝贵的衣冠冢
扬州的雨水充沛。我来到普哈丁墓时,一场大雨伴着风儿突然而降,陵园的花池里一时间积满了水,芳草萋萋绿树摇曳。
进入陵园前门,门房的长者兴高采烈地迎我进屋坐下。“宁夏以及甘肃、青海的穆斯林时不时就会集体来扬州瞻仰。很多出差来扬州的西北穆斯林也会来普哈丁墓看看。”
长者在普哈丁墓守坟已经很多年了,他慢悠悠地向我讲述着历史。“普哈丁墓的主人普哈丁,直到今天,我们的研究者还没有弄清楚他的全名。或许这永远是一个谜。”
我决定冒雨去瞻仰古墓。沿着曲曲折折的碎石小道而上,花墙、亭台、墓葬都呈现在了眼前,烟雨朦胧,普哈丁墓更显得神秘。古色古香绿树满园的陵墓,这里明清两代留下的古建比比皆是。普哈丁墓是一座简单极了的拱北,而甲午海战的回族英雄左宝贵的衣冠冢就静静地躺在普哈丁墓的边上。
甲午海战之前,左宝贵早已看出了日本军队侵略中国的野心,向清政府建议朝鲜为中国门户,所有海上防御应当形成坚固的体系。然而,清政府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直到1894年7月25日,日本军队击沉一艘中国军船,1200名中国军人罹难时,清政府才意识到自己的失误。
1894年9月,左宝贵率领3000孤军在平壤抗击日军,与敌8000多人展开血战。左宝贵在炮弹中殉难,主将叶志超却打起白旗,冒雨北逃。至此,平壤陷于敌手。随后,清军节节溃败,战火很快就蔓延到胶东半岛。
左宝贵本是山东费县的回族,而他的衣冠冢为何会走进扬州的普哈丁墓地?对于这个问题,我始终没有去问寺院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因为,我早些时候就知道左宝贵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他的身上继承着回族人气壮山河的民族气节。
我看到的第二块墓碑是古时候扬州回族大盐商王鉴的,关于王鉴的历史贡献,我在扬州的专家朋友也没有一个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