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所登“鸡头山”再考
分享到:
2010-01-27 10:30:27 【来源:华讯在线】 点击:


  第五,西和“鸡头山”是古“鸡头道”的必经之山,史书多有记载。

  民国《西和县志》根据《后汉书·隗嚣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夏闰四月,王孟塞鸡头道。《元和郡县志》上也说:“鸡头山在上禄东北二十里,隗嚣使王孟塞鸡头道即此也。”郦道元《水经注》记述,西汉水向西南流到祁山军(今礼县祁山堡)南面位置时,有一条叫“鸡水”的河流汇入,这条“鸡水”,南出“鸡谷”。分析实地位置,“鸡水”正好是今天的西和县长道镇大柳河,大柳河谷就是“鸡谷”。顺着大柳河谷向南,就是塔子山和云华山,由此翻山,便可到达马元河(麻沿河)谷,由此可通徽县两当,进入凤县“故道”,到达宝鸡关中。依此分析,当年秦始皇可能是从这条道上西巡陇西来祭祖的。《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第二年(前220年),就“治驰道”。《集解》应劭说:“驰道,天子道也。”当时驰道在全国四通八达,遍及全国。《汉书》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驰道的质量也是非常高的,“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汉书》)秦始皇时代,除了长城修得非常牢固,驰道也非常过硬。始皇帝就是顺着这些驰道巡游天下的。其实,秦国为了开发西南地区,很早就着手,在秦岭西部宝鸡到凤县之间修筑栈道。《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栈道五尺。”李冰父子能够经营成都平原,修筑都江堰工程,都是有一定的交通条件作基础的。秦朝灭亡之后,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明烧栈道,暗渡陈仓(今宝鸡)”。一个“烧”字,就说明当时这里已经有栈道存在。不仅如此,秦国在早期居住陇右西垂时期为了东扩,就已经非常重视陇山(陇坂)东西之间的交通。从天水东北的清水、张家川到陕西陇县之间有交通道路;南面在陇南、天水与关中交界的地方,也一定有道路可通。天水放马滩发现的战国木版地图和纸地图等,就反映了当时秦国为了面对东面诸侯各国,非常重视在西垂大后方的经营,其中交通的畅通是极重要的方面,所以,在具有几百年经营基础的西垂老根据地上,始皇能西巡祭祖,肯定有非常便捷的道路可走,绝不会先绕道北地。

  据史书记载,西和“鸡头道”,直到宋代都很重要。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议和,安丙上书,西和境内“又增鸡头山,咸以民卒守之”。1218年,金兵取道“鸡头山”,拔西和州。

  第六,西和鸡头山为秦始皇西巡所登临,早在唐代就已确认。后来由于经济文化中心东移,致使史学界对秦国早期的历史,特别是对陇南山区的早期历史有所忽视。

  唐代李泰《括地志》记述,“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回中宫在岐州雍县西四十里。”中华书局1985版《史记》附录了张守节《正义》,引述了《括地志》这段话,肯定了鸡头山在上禄东北二十里。《元和郡县志》也记载:“鸡头山在上禄县东北二十里。”古代陇南有几个“上禄县”,不同时期位置不同。唐代“上禄县”,是由隋代仓泉县改置而成,治地在建安城,就是今天西和县汉源镇。唐代武德元年(618),又在上禄设置成州,隶属陇右道。贞观年间,在今成县设同谷县,也隶属于成州。直到唐代中期,大诗人杜甫南下时,成州治地仍在“上禄县”,即西和县汉源镇。唐代后期,由于吐蕃占据陇右,“成州”治地逐渐从西和移到成县,后来,降州为县,成为“成县”。以此来看,《括地志》所说,鸡头山在成州上禄县东北二十里,正好就是今西和县东北二十里的地方,与古代史书所载“鸡头山”位置基本吻合。这个“鸡头山”,就是现在西和县东北大柳与稍峪之间的塔子山和云华山。这两座山峰紧密相连,处在大柳河(鸡谷)与麻沿河(马元河)的分水岭上,属丹霞地貌,地形独特,自古为西和名胜之地。(现已开辟为旅游区)。鸡头道,历史悠久。西和县,从北到南,几条河谷贯穿全境,是天然的交通要道。其中,从长道镇到县城,一条漾水河纵贯南北,在十里铺又分成两路,一直延伸到南部的西汉水谷地,仇池山脚下。自古以来是交通要道,诸葛亮北伐时,就由此出兵祁山。鸡头道,则是这条南北大通道上通向东侧地域的重要通道。陕西关中经凤县故道向西,途经两当、徽县,从鸡头道可直接进入漾水河谷。或向北翻越鸡头山,进入鸡谷,到达祁山堡和长道镇。长道正好处在这两条通道相交的咽喉部位。三国时的“祁山”,分为大祁山和小祁山。今
天礼县大堡子一带山脉为大祁山,西和长道镇东西两侧山脉为小祁山。郦道元《水经注》上都有详细记述。

  我们弄清“鸡头道”的问题,“鸡头山”就容易理解。秦始皇西巡时是“出鸡头山”,不是“登鸡头山”,一字之差。“出”是由内向外,出去,即始皇从关中向西,经鸡头道,来到陇右西垂,“出”,为旅途必经。“登”是有意登临,有游玩之意。始皇“出鸡头山”与“登泰山封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活动。《史记》记载也是“出鸡头”,不是“登鸡头”。
(责任编辑 小惠)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秦始皇 头山

上一篇:穆斯林文化遗产——阿文书法
下一篇:甘谷扇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