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伊斯兰教新的宣传途径的开辟——汉文译著 中国是一个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国家,同时,佛教、道教也都有很大影响。伊斯兰教传人中国虽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但仍不为中国人所认同,还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和压制。唐、宋、元直至明中叶的中国穆斯林受旧观念影响,认为伊斯兰教只能用阿拉伯语言、文字和波斯语言文字进行宣传,阿拉伯文的经典和著作不能译成汉文,如果译成汉文或用汉文著述,就会走样,就会失真,因而会丧失其神圣性和权威性。从唐代开始直到明中叶,一方面主体民族(汉族)对伊斯兰教不了解,甚至多有误解;而另一方面,穆斯林囿于旧观念,不愿用主体民族的语言文字宣传伊斯兰教,使之加深了解,减少误解。而同为外来宗教的佛教,自从汉代传人到这时候,通过一代又一代僧人的努力,佛经翻译和汉文著述已充斥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从文人学者的书斋到普通大众的房舍,都可以发现它的存在。佛教的概念和名词术语已广为人知。就连晚于伊斯兰教进人中国的基督教也刊印了不少汉文著作。如外国传教士罗明坚于1584年刊行《天主实录》,利马窦于1604年刊行《天主实义》。到1664年,耶稣会传教士在中国印刷发行的基督教书籍不下150种。此外,基督教另一教派——天主教印刷发行的汉文书籍也差不多有这个数目。(德礼赞:《中国天主教史》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59页、68页(转引自杨怀中、余振贵《伊斯兰与中国文化》第385页)) 明末清初江南的一些穆斯林知识分子目睹伊斯兰教不被中国主体民族所了解,感到痛心疾首,发现其他外来宗教(佛教、基督教)用汉文进行广泛宣传,效果极佳,深受启发。于是他们也开始尝试用汉文表达和阐述(也有翻译)伊斯兰教义,力求使之与中国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相协调,相适应,或者说接轨,从而使更多的人了解和理解伊斯兰教。史家把这一现象称之为“汉文译著活动”。 汉文译著活动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王岱舆到刘智,以南京、苏州为中心,译著内容以教义、教法、哲学、历史为主,用汉文撰写。第二阶段以马复初和马联元为代表,以云南为中心,内容不但有教义、教法、历史,而且还包括阿拉伯语语法及修辞学,某些自然科学(天文、历法等),并开始汉译《古兰经》。除用汉文撰写外,有的学者还用阿拉伯文著书,或两种文字并用。 汉文译著活动的代表人物有: 王岱舆(约1584~1670年),是中国穆斯林中最早用汉文写书宣传伊斯兰教的学者,他和刘智、马注、马德新被公认为清代穆斯林中最负盛名的四大宗教译著家。而他因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言前人之所不敢言”,又被推为四人之首。 王岱舆的先祖为西域人,明初随同贡使朝贡,因擅长天文历算,得到明太祖的赏识,受聘到回回钦天监工作。从此世代定居南京。王岱舆从小受家庭熏陶,熟读《古兰经》和《圣训》,精研伊斯兰教教义、教法。后来又攻读诸子百家学说和佛教教义,成为兼通四教(儒、释、道、伊)的通才。对他来说,学习、掌握儒家、佛家和道家学说,是工具和手段;弘扬伊斯兰教教义是目的,是最高宗旨。他试图借用中国人所熟悉的儒、释、道的术语来诠释和阐发伊斯兰教教义。他写了3本书:《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希真正答》。《正教真诠》于1642年(崇祯十五年)刻印了初版,后来相继出版了广州清真堂刊本、成都刊本及民国时期的马福祥排印本。该书上卷20卷讲伊斯兰哲学(主要是认主独一),下卷20卷则讲教法问题。全书语言生动活泼,穿插着许多历史故事,深人浅出,通俗易懂。《清真大学》的最早刊本无从考证。后来流传的有成都刊本,清真书报社石印本,北平刊本,马福祥排印本等。该书用“以儒诠经”(即以儒家术语诠释伊斯兰教经典和教义)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伊斯兰教教义学,结构严谨,论证严密,分析深刻。反映了作者渊博的伊斯兰教学识和深厚的汉文化根底。《希真正答》是王岱舆的弟子伍连城根据同学们对先师生前言论的记载,整理成册后归于王氏名下的作品,全书以问答形式探讨了伊斯兰教的有关问题。民国年间,马福祥曾将该书与“剩语”、“附录”一起正式排印。1987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王岱舆这三部著作(《正教真诠》、《清真大学》和《希真正答》)合刊的新点校本,给现代读者的阅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张中(1584~1670年),又名时中,自称寒山叟。幼年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典、教义、教法、历史等。学成后在江苏各地讲学。游学南京时投于印度苏菲派学者阿世格门下,学习3年,学问日精,尤其擅长认主学。著作主要有两部:《归真总义》和《四篇要道》。《归真总义》着重阐述认主学原理;《四篇要道》重点介绍伊斯兰教基本知识。 刘智(约1655~1745年),字介廉,故中国穆斯林通常都叫他刘介廉。他出身宗教世家,自幼诵习伊斯兰教经典,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大凡诸子百家和佛、道两教,及至西洋书籍,通览无遗。曾游学各地、寻师访友,搜集古籍。晚年回南京,离群索居,潜心研究,埋头著述,著作达数百卷。流传下来的有50卷左右。其中《天方性理》、《天方典礼》、《天方至圣实录》、《五功释义》、《天方三字经》、《天方字母解义》、《五更月》等最为著名。
《天方性理》主要是阐述伊斯兰教教义的。分“本经”和“图传”两部分。本经五章,列于卷首,约3000字,四言体,八字一句,其形式很像是老子的《道德经》。“本经”之后附总图10幅,是用来图示“本经”的。“图传”分5卷,60篇,即分图60幅(即传文)60篇,是说明“本经”和“总图”的。 《天方典礼》是一部教法著作。共20卷,总计28篇,包括原教、真宰、认识、谛言、五功、五典、民常、聚礼、婚姻之礼、丧制之礼等内容。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始著立教之原,中述为教之事,天道五功,人伦五典,穷理尽性之学,修养治平之训以及日用寻常居处服食之类,皆略述大概。而以婚姻,丧葬终矣。”书中吸收了汉文化成分,尤其在讲人伦五典时,糅进了儒家学说。 《天方至圣实录》,顾名思义,就是讲穆罕默德生平。此处的“天方”并非是狭义的概念——卡尔白,而是泛指阿拉伯国家;“至圣”,就是伊斯兰教最后一位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