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回回人与中西文化交流
分享到:
2010-01-26 17:50:59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教活动及日常用语中多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大多数学者认为《元史》中多次提到的回回文字应为波斯文:一是因为蒙元时代来自波斯和东部的穆斯林人数居多。二是因为旭烈兀建立的伊利汗国也是通用波斯文,元与伊利汗国之间的文书往来十分频繁。所以元朝官办的回回国子学和回回国子监,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是波斯文。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曾指出:波斯语是蒙古人宫廷和罗马教廷通信的交流工具。这些用波斯语写的信件至今仍保存在梵蒂冈图书馆。 元代随回回人东移还传入一种称''亦思替非''的文字。《元史·选举志·学校项》云:“世祖至元二十六年夏五月,尚书省臣言:…亦思替非文字,宜适于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能通其字学,迄授以学士之职,凡公卿大夫与夫富民之子,皆依汉人入学之制,日肆习之”,帝可其奏。是岁八月,始置回回国子学。至仁宗延祐元年四月,复置回回国子监,设监官。以其文字便于关防、取会数目,令以旧制,笃意领教。”由于《元史》记载简略,亦思替非文字到底是一种什么文字,曾困扰学术界长达半个多世纪。1940年白寿彝教授根据以上记载推测亦思替非文字“在元代系做关防会计之用”。已经点出了这种文字的用途,可惜没能引起学术界重视。后来又有人撰文认为是波斯文、阿拉伯文,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突厥语言。在1992年11月举行的“伊朗学在中国学术讨论会”上,伊朗学者穆扎法儿·巴赫蒂亚尔提交的《“亦思替非”考》一文破解了这一千古之谜。他指出:“亦思替非(Estifi)本意乃是…获取应有之权利…或…向某人取得应得之物…。作为一个专有名词其意为:…财产税务的核算与管理…。因此,在古代,在大多数伊斯兰政权统治的国家,类似现代财政部的部门称为…亦思替非部…”。…“亦思替非…乃是一种特殊的文字符号,用于国家文书之中,它有特定的写法与规则,国王及政府有关财务税的诏书、清算单据、税务文书等都用这种文字书写……这种文字类似缩写符号或象形文字,只表意而不标音。”由此可见,亦思替非文字是一种专用于财务核算的文字,创造者是伊朗人,元代传入我国,元政府设立回回国子学,蒙古贵族子弟有入学学习者,命回回人益福的哈鲁丁专门教习。

    (五)文化艺术 元代回回人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较大成就,一方面华化的回回人用汉文创作了许多传世作品,如文学家、诗人高克恭、马九皋、萨都剌,回回剧作家丁野夫等。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是人才辈出。这些回回人入华时间较早,追其先辈有唐宋时期入华者,有蒙古西征初期入华者,历经几代后,已完全接受了汉文化。陈垣先生《元西域人华化考》一文论述颇详。 元代回回人还带来了中亚地区的一些音乐和乐器。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载元代较为流行的回回曲有《伉里》、《马黑某当当》、《清泉当当》三个曲目。有学者认为《伉里》曲可能是西域康里国流行的曲目之一,随回回传入中原。元时有许多西域乐器传入,拉弦乐器有胡琴,弹弦乐器有箜篌、琵琶、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兴隆笙等。随乐器东传的必定有许多回回乐人和乐曲。回回音乐与中国音乐一同构成元代宫廷音乐,礼部下设仪凤司,“掌汉人、回回、河西三乐细乐;每色各三队,凡三百二十四人”。仪凤司下,又常设和署''管领回回乐人''。元代回回乐不仅供宫廷蒙古统治者欣赏,也传人民间,受到全国各地人民喜爱。

    (六)数学的传入 数学是天文学的基础,天文学是与数学同步发展的。公元8世纪,印度算术及数字体系和零号传入阿拉伯国家,而这些数字的应用遍布于阿拉伯世界大概要归功于花拉子密和海伯什的天文表。艾哈迈德·奈赛威(卒于1040年)在他所著的《印度算法释疑》一书中介绍分数除法、开方和立方的方法时,几乎是采用现代的方法。花拉子密是阿拉伯数学史上最初的主要人物,他不仅编写了最古的天文表,而且编写了关于算术和代数学的最古的书籍。阿拉伯数学也是借花拉子密的著作传入西方。元时一些阿拉伯数学著作也传入中国,据《元秘书监志·回回书籍》记载,元代传入我国的26种科技书目中,有4种是数学方面的,它们是《兀忽烈的四劈算法段数十五部》、《罕里速窟允解算法段目三部》、《撒唯那罕答昔牙诸般算法段目仪式十七部》、《呵些必牙诸般算法八部》。马坚先生认为《兀忽烈的四劈算法段数十五部》可能是欧几里得《几何原本》15部的最早译名。

    (七)其他 元代由回回人东传的科技文化除上述外,还有大量建筑学、地理学方面知识和技术。马坚先生在1955年7月7日的《光明日报》发表《元秘书监志''回回书籍''释义》一文,对元代官方记载的传入我国的回回书籍进行逐条释义。因这些书籍的书名大多为波斯语或阿拉伯语与汉语混合音译,一般人很难明了这些书籍包含的内容,经马坚先生研究,这26种回回书籍包括数学、几何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星象学、化学、哲学、历史学、辨认宝石学、机械制造原理、诗歌、天文仪器制造等方面内容。可惜这些书籍已全部失传,只有书名记录,今人不能睹其全貌。《光明日报》在这篇文章“编后记”中指出:“马坚同志的文章虽是比较专门性的,但是提出了关于文化交流和科技史上的一些重要材料的考订,包括古希腊和阿拉伯的文化科学书籍仪器在元代的出现。其中《几何原本》一书就比一般所知明末始入中国的事迹,在时间上几乎提前了三百年。此外,还有古代阿拉伯的天文、历算、医药、占卜以及历史、地理、物理、化学、文学书籍。这些都是元代的…回回…人所做的文化交流工作,也就是我国回民在历史上对文化工作努力的成绩。后来像清初的回民学者刘智在著述时又采用了这些书籍。所以,这是应该得到史学家们和科学家们的注意的。”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文化交流 元代 回族 历史 穆斯林

上一篇:古代中国穆斯林在科技文化上的贡献
下一篇:伊斯兰在中国的发展史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