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穆斯林在科技文化上的贡献
分享到:
2010-01-26 17:28:19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山,表达爱国主义情怀的,如《九华山石潭驿》、《上京即事》、《上京杂咏》、《江南乐》、《过嘉兴》、《练湖曲》等。其中《上京即事》,把北国风光描写得细致人微: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萨都刺不仅是中国少数民族诗人中的佼佼者,而且在全国诗林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明清两代《雁门集》多次刻印出版。日本友人岛田翰也在东京活字印刷了《萨天赐逸诗》。 萨都剌还是一位有成就的词人,他的词收集在《天锡词》一书中。萨都剌的词意境深远,清新洒脱,有“元代词人之冠”之称。词的内容多为咏史怀古之作,如《念奴娇·登凤凰台怀古》、《念奴娇·姑苏台怀古》、《满江红·金陵怀古》、《念奴娇·登石头城》等。其中,《满江红·金陵怀古》更是一首传诵已久的成功之作: “六代豪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王谢堂前双燕子,乌衣巷口曾相识。听夜深寂寞打空城,春潮急。思往事,愁如织。怀故国,空陈迹。但荒烟蓑草,乱鸦斜日。玉树歌残秋露冷,胭脂井坏寒螀泣。到如今只有江山青,秦淮碧。” 这首词在描写山川形胜,自然景物时,抒发了青山常在,绿水常流,而荣华富贵和昔日辉煌而今安在的感慨。写景抒情、遣词用典,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萨都剌还善书画,故宫博物院藏有他作的《严陵钓台画》和《梅雀》2幅,是研究元代绘画艺术的珍贵遗产。 萨都剌晚年寓居武林(今杭州),抱“功名戏我,我戏功名”的人生态度,过着寻幽揽胜,十分恬淡的生活。 遒贤(1309~1368年),又叫纳新,字易之,别号河朔外史,本突厥葛逻禄氏,因葛逻禄的汉意为“马”,故又名马易之。其先祖世居金山(阿尔泰山)之西,元统一中国后,内迁南阳,故通贤常自称南阳人氏。他早年随其兄塔海仲良宦游江浙一带,后定居庆元(今宁波市)。先曾一度出任东湖书院山长,1341年(至正元年)被荐为翰林编修官,后又出参桑哥失里军事,卒于军中。 通贤生活的年代,正值元王朝走向衰落之际。官吏腐败,朝政混乱,民不聊生。像他这样既有才华又很正直的人,在那种社会氛围之下,徒有远大抱负和一腔热血,根本不被统治者所用。他的大部分时间在漫游四方中度过,足迹遍及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广泛接触了社会各界人士,尤其对民间的疾苦了解最多,感受最深,这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他的诗有不少疾愤流俗、讽喻现实之作,表达了对上层统治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对社会底层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如《新乡媪》、《新堤谣》、《卖盐妇》等。通贤的诗中也有一些游览酬赠之作,其中有不少借咏怀古迹和描绘景物,抒发诗人的悲愤苦闷心情,如在《南城咏古·黄金台》一诗中,借咏黄金台遗址,抒发了他怀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惆怅之情: “落日燕城下,高台树草秋。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 沧海谁青眼,空山尽白头。 还怜易河水,今古只东流。” 
   
    遒贤在元代诗坛上是一大家,当时已颇负盛名,被推崇为“江南三绝”之一。诗作有《金台集》传世,顾嗣立所编《元诗选》中,收入他的作品135首。 丁鹤年(1335~1424年),字永庚,号友鹤山人,其先祖为西域人,元未定居武昌。丁鹤年自幼好学,17岁通诗书礼经,奠定扎实的汉文化根基。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他的从兄吉雅谟丁为浙江定海县令,鹤年因家贫,从湖北徒步往定海,投靠他的从兄。一路上跋山涉水,走城过村,对社会有了广泛深入的了解。由于鹤年才华横溢,名气很大,在定海,官府曾九次请他出来做官,但他坚辞不就。他一生忧国忧民,他的早期的诗作《登北固山多景楼》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借景抒怀,寓情于景,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浓郁的挚爱之情;《将归武昌题长江万里图》二首,借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表达了当时百姓对结束战乱,希冀和平的愿望;而《客怀》一诗抒发了他在异乡飘泊时精神上的痛苦: “此生何坎凛,终岁客他乡。 病骨惊秋早,愁心识夜长。 文章非豹隐,韬略岂鹰扬。 磨灭余方寸,还同百炼刚。” 语言优美洗炼,情词缠绵悱恻,读来催人泪下。 丁鹤年著有《海巢集》、《哀思集》、《方外集》、《方外续集》等。1424年(明永乐二十二年)去世,享年90岁。 不光内地的穆斯林中有许多文学家,边疆穆斯林中文学家(包括语言学大师)也代不乏人。其中尤以新疆维吾尔族穆斯林尤素甫·哈斯·哈吉甫、马合木德·喀什噶里、阿合买提·本·马赫穆德·玉克乃克最为突出。 尤素甫·哈斯·哈吉甫是11世纪生活在哈拉汗(黑汗)王朝时代的著名诗人、学者、思想家。他出生于哈拉汗王朝的都城巴拉沙衮。约1069~1070年(教历462~463年),年仅50岁的尤素甫在喀什噶尔城,写了一部规模宏伟、内容丰富的韵文叙事长诗——《福乐智慧》。该书共分82章,长约13000多行,洋洋洒洒,称得上是鸿篇巨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宗教、伦理、语言、文学、教育、军事、外交、天文、地理等领域是一部融诗情与哲理于一体,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尤素甫把这部巨著献给了当时哈拉汗王朝的国王布格拉汗,希望对国王管理国家,实行仁政有所裨益。国王也很欣赏这部巨著,很赏识尤素甫的才华,赐给他“哈斯·哈吉甫”(特别御侍官)的称号。 尤素甫在《福乐智慧》里塑造了4个人物:吐额地·依力克汗代表公正;阿依·套尔地宰相,代表幸福;宰相的儿子奥格吐尔米西,代表智慧;宰相的兄弟奥德吾尔米西,代表知足。通过这4个人物的言行,表达了主张公正、追求幸福、发展教育、知足常乐的中心思想。这部作品一经问世,轰动东方世界,人们争相传抄传阅,其影响远远超出新疆地区。但后来由于战乱,这部作品不幸散失,后在19世纪又失而复得。目前有3个抄本:维也纳抄本,是1439年在海拉特城用回鹘文字母抄成的,现存奥地利维也纳.国立图书馆;费尔于抄本,又叫纳曼干抄本,是用阿拉伯文字母“奈斯赫”体抄成的,共有6095个双行诗,1914年发现于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城,现存乌兹别克共和国东方学研究所;开罗抄本,是用阿捌白文字母“苏鲁斯”体抄成的,共5800个双行诗,19世纪末在开罗发现,现存埃及开罗开地温图书馆。19世纪以来,很多专家学者对此书作过翻译、分析、研究的工作,在国外有多种文字的版本流行。1979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福乐智慧》的汉文译本。 马合木德·喀什噶里,全名为马合木德·依木努尔·侯赛咽·伊本·穆罕默德·喀什噶里,意为喀什噶尔人穆罕默德的儿子侯赛因,侯赛因的儿子马合木德。马合木德出身于哈拉汗王朝贵族家庭,小时候在喀什噶里接受良好的教育,成年后周游过南疆及中亚一带诸突厥人居住的地区。最后到达当时的伊斯兰文化中心、阿拔斯哈里发国首都——巴格达。在那里攻读了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并于1072~1074年,用阿拉伯文编写了百科知识性辞书——《突厥语大词典》,把它献给了当时的哈里发穆格台迪(1075~1094年)。 《突厥语大词典》原名叫《迪万·鲁格特·土尔克》,直译应为《突厥语汇集》。这部语言学巨著内容广泛。包括有关突厥语系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状况、部落关系、医药卫生、天文地理等,还有古代诗歌、谚语的范例200余条,以及大量具有文学、史料价值的警句、格言、民歌等。全书包括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序言,主要论述了诸突厥族的地理分布,并附有圆形地图一张,以及突厥语与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的特点,喀什的土尔克语(即维吾尔语)与南疆土著居民语言的融合关系等等。第二部分是词汇,词目分名词和动词两大类,每个词都用阿拉伯文注释,并附上当时流行于南疆、中亚一带的民歌、谚语为例。《突厥语大词典》不仅为研究古代维吾尔语提供了丰富的科学依据,而且也为研究中国突厥语系各民族(如撒拉族先民)的语言、历史、文化等,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 《突厥语大词典》的原稿至今还没有发现,现在各国出版的都是根据1266年的抄本。这部抄本子1914~1916年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第一次被影印成书,共3大卷,1063页,该书立即引起有关专家学者的重视,现已有土耳其文、德文、乌孜别克文、俄文等版本;维吾尔文版本也于1981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阿合买提·本·马赫穆德·玉克乃克是生活在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的盲诗人和学者。他写的《真理的入门》(又名《真理的献礼》)是继《福乐智慧》、《突厥语大词典》问世后的又一部哈拉汗王朝时期的宝贵文学遗产,是一部长篇的劝诫诗。全书反映了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观念。全书分为引子与正文两部分。引子包括颂扬真主,先知和圣门弟子等。正文论述追求知识,处世哲学等。强调道德与知识的价值,号召追求知识,完善自我,主张加强自身修养,提倡慷慨,反对吝啬;提倡谦虚,反对骄傲;提倡宽容,反对狭隘;提倡知足,反对贪婪。全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启发性。《真理的入门》原稿已经散失,现存回鹘文、回鹘文与阿拉伯字母合璧、阿拉伯字母的维吾尔文3种抄本。中国于1981年根据土耳其学者拉什德·拉赫买提·阿拉特的校订本出版了汉译本。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穆斯林 中国 贡献 科技 文化 历史

上一篇:《古兰经》中的人物故事
下一篇:元代回回人与中西文化交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