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后半叶,东非逐步沦为英法等列强的殖民地。东非沿岸各国的独立则是现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伊斯兰教在西非的传播与穆斯林的商业活动密不可分。早在7世纪,倭马亚时代的凯鲁万总督阿卜杜·拉赫曼就在马格里布沙漠的奥达果斯特城与绿洲之间挖掘许多水井,这使商队得以沿大西洋沿岸和沙漠之路到达西非。正是穆斯林商人开通了撒哈拉商道,深人到非洲内地。开辟撒哈拉商道是一项极其艰苦的开拓性工作,穆斯林商人冒着沙漠中白天的酷热、黑夜的寒冷,牵着骆驼,千里迢迢,往返奔波,还要时时提防强盗的掠劫。穆斯林商人将北部的纺织品、首饰、盐等主要产品与南部的黄金、木材、皮革等产品进行交换。通过不断的商业往来,穆斯林与当地居民之间有了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有的穆斯林甚至与当地女子结婚生子,落地生根。随之,清真寺建起,宗教教育展开,伊斯兰教传播。
10世纪末11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加纳迅速传播,建立加纳穆斯林国家。约11世纪末,加纳南方的马林凯族穆斯林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马里国家。马里国逐渐强大,统一了西起大西洋沿岸的塞内加尔,东至尼日尔河中游的加奥的广袤地区。在这个时期,马里穆斯林开垦了土地,培植了棉花,发展了农业。同时开辟了通过撒哈拉到达北非的新商路,马里国境内兴起了两个大城市廷布克图和泽内,并在这两个城市兴建了多座清真寺。这样,到了14世纪初国王曼萨·穆萨在位时期(1307~1332年),马里成了西非最强大最富有的国家,因而有人也称其为马里帝国。马里国家重视伊斯兰教教育,曾向埃及派遣学生,开罗的爱资哈尔有专门的讲堂供马里学生学习宗教知识;马里也请埃及学者讲学。两地间的学术文化交往不断。马里国家的宗教气氛很浓厚,对此,中世纪穆斯林旅行家伊本·拔图塔根据他的所见所闻作了详尽的报道,他说:“素丹按时做礼拜,时时坚持集体举行……如系聚礼日,如不早早到来,会挤得无处容身。”(参见马金鹏:《伊本·拔图塔游记》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00~608页)
15世纪中叶,在马里的东方,又兴起了一个新的伊斯兰国家——桑海国。桑海国的中心是尼日尔河中游的加奥城。15、16世纪,桑海在其国王松尼·阿里和阿斯基亚·穆罕默德一世执政期间,国家的疆域向东一直拓展到豪萨诸城地区,超过了马里。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都有较大建树。在政治方面,他将全国划分成许多行政区,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税收制度,在军事方面,他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来代替加纳、马里国家实行的战时征集制度。在经济方面,他统一了度量衡,并开采了特卡扎盐矿,并注意改良农业。
桑海国家重视发展伊斯兰教,许多从北非、西亚来的穆斯林科学家、医生和建筑学家都为它服务。大学里除了讲授《古兰经》外,还专门研究法律、文学、历史、天文和数学等科学。廷布克图成为当时非洲内陆伊斯兰文化中心。
欧洲殖民者从15世纪就开始侵犯非洲,1415年葡萄牙霸占北非的休达后,沿西岸南下,在几内亚、刚果、安哥拉的沿海建立殖民据点。17世纪初,荷、英、法步葡萄牙人后尘相继侵入非洲。荷兰殖民者占领西非的黄金海岸——加纳。16世纪,黄金是殖民者掠夺的主要对象;到17、18世纪,万恶的奴隶贸易占第一位。
19世纪,西非各国相继成为法国、英国等国的殖民地。
上一篇: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
下一篇:《古兰经》中的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