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东南亚地区由于占着连接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和罗马帝国之间的海上通道,因此国际贸易自古很兴盛。
伊斯兰教最早传人东南亚是在7~8世纪之间。从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时代开始,历经倭马亚时代和阿拔斯时代,历代哈里发国家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马六甲海峡是东西商船过往之地,在沿岸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各港口停船靠岸,补充食物和淡水,等待季风的到来,乃是常有的事。后来,为了商业的便利,一些穆斯林在沿海港口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妇女通婚,并建造小规模的清真寺,逐步形成早期的穆斯林社团。8世纪之后,在北苏门答腊沿海地区已有大批穆斯林商人定居,形成许多商业城邦或商业中心,如霹雳(864年)、巴赛(1042年)、亚齐(1065年)、塔米亚(1184年)。 到13世纪初,伊斯兰教已广泛传播于苏门答腊西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自中国归国途中,经过苏门答腊,发现霹雳是座穆斯林城(《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页)。前述的穆斯林旅行家伊本·拔图塔于1345~1346年途经苏门答腊到中国旅行时,也记述了伊斯兰教在苏门答腊兴盛的情况。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沿海商业城市的日益繁荣,开始出现幅员更广阔的伊斯兰国家。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述了中国明朝大将郑和下西洋时在苏门答腊的见闻,称当时在苏门答腊东北沿海的巨港、西部的苏门答腊城、西北部亚齐地区的南淳里、那孤儿、黎代等地“国王国人皆回回人(穆斯林)”。由此可知,自13世纪起,伊斯兰教在苏门答腊西北部地区已经牢固地建立统治。自此以后,通过经商、通婚、移民、传教等方式,伊斯兰教逐步深入到中部和南部地区,最终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宗教。 从14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在马来半岛大规模传播开来。不久,海上强国马六甲兴起,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贸易。15世纪中叶,马六甲王国征服海峡两侧地区,到1480年,控制了马来半岛南部所有人口稠密区和苏门答腊沿海地区。原来统治马六甲的佛教、印度教封建上层眼看伊斯兰教的发展是大趋势,便纷纷改宗伊斯兰教。国王帕拉米斯瓦拉(1390~1413年在位)便是其中之一,他改奉伊斯兰教以后,取名伊斯坎达尔·赛亚赫。国王的改宗,带动了大批的臣民,他的继承人均为穆斯林。至此,马来半岛基本上实现了伊斯兰化。 上一篇: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 相关新闻
频道总排行频道本月排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