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以及东非、西非的传播
分享到:
2010-01-26 15:44:17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胡马云去世后,他那流亡途中降生的儿子阿卡巴(1556~1605年)继位。阿卡巴是莫卧儿帝国真正的奠基者。因为其父胡马云没有来得及收复整个帝国,他仅仅在德里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整个国家分裂为一系列独立的王国和公国,为他的兄弟和其他实力派人物分别统治着。年仅15岁的阿卡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系列的征伐似乎不可避免。起初,阿卡巴得到了英勇善战的帕拉姆汗的辅佐,一步一步实现了他的宏愿。1556年11月开始的第二次帕尼帕特战役,打败了阿迪尔·沙·苏尔和他的希姆将军,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在阿卡巴在位的头20年,帝国的版图迅速扩大,边境也得以巩固,到1576年形成了一个北起中亚南境,南达温德亚山,东自阿萨姆,西至信德的统一帝国,只有南部存在一些独立的印度教小王国。阿卡巴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阿卡巴还兴修水利工程,发展农业生产。他改革税制,下令丈量土地,规定按产量分等级征收地租。他还取消包税制,改由财务官征收,从而减少了收税弊端。“阿卡巴还根据伊斯兰教法,对印度社会的某些陈规陋俗如寡妇殉难、杀婴、童婚、神灵裁判等加以禁止,承认寡妇改嫁为合法。这些改革无疑都具有进步意义。(王怀德、郭宝华著:《伊斯兰教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第347页)”
 


第四节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东南亚地区由于占着连接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和罗马帝国之间的海上通道,因此国际贸易自古很兴盛。


    伊斯兰教传人东南亚之前,这里的居民除了保留当地的原始宗教以外,主要信奉佛教和印度教,受印度文化影响很深,所以史家称这一时期的历史为“印度文化时期”。在南洋群岛,曾相继出现过几个印度教和佛教王国,其中最主要的有:7~13世纪建立于南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王国;13—16世纪建于爪哇岛东部的麻诺巴歇王国。该王国全盛时期的版图大致相当于今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的总和。

    伊斯兰教最早传人东南亚是在7~8世纪之间。从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时代开始,历经倭马亚时代和阿拔斯时代,历代哈里发国家与中国建立了贸易关系,马六甲海峡是东西商船过往之地,在沿岸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各港口停船靠岸,补充食物和淡水,等待季风的到来,乃是常有的事。后来,为了商业的便利,一些穆斯林在沿海港口定居下来,与当地的妇女通婚,并建造小规模的清真寺,逐步形成早期的穆斯林社团。8世纪之后,在北苏门答腊沿海地区已有大批穆斯林商人定居,形成许多商业城邦或商业中心,如霹雳(864年)、巴赛(1042年)、亚齐(1065年)、塔米亚(1184年)。

    到13世纪初,伊斯兰教已广泛传播于苏门答腊西北部和北部沿海地区。1292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自中国归国途中,经过苏门答腊,发现霹雳是座穆斯林城(《马可·波罗游记》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页)。前述的穆斯林旅行家伊本·拔图塔于1345~1346年途经苏门答腊到中国旅行时,也记述了伊斯兰教在苏门答腊兴盛的情况。

    随着商业的发展和沿海商业城市的日益繁荣,开始出现幅员更广阔的伊斯兰国家。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述了中国明朝大将郑和下西洋时在苏门答腊的见闻,称当时在苏门答腊东北沿海的巨港、西部的苏门答腊城、西北部亚齐地区的南淳里、那孤儿、黎代等地“国王国人皆回回人(穆斯林)”。由此可知,自13世纪起,伊斯兰教在苏门答腊西北部地区已经牢固地建立统治。自此以后,通过经商、通婚、移民、传教等方式,伊斯兰教逐步深入到中部和南部地区,最终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宗教。

    从14世纪开始,伊斯兰教在马来半岛大规模传播开来。不久,海上强国马六甲兴起,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贸易。15世纪中叶,马六甲王国征服海峡两侧地区,到1480年,控制了马来半岛南部所有人口稠密区和苏门答腊沿海地区。原来统治马六甲的佛教、印度教封建上层眼看伊斯兰教的发展是大趋势,便纷纷改宗伊斯兰教。国王帕拉米斯瓦拉(1390~1413年在位)便是其中之一,他改奉伊斯兰教以后,取名伊斯坎达尔·赛亚赫。国王的改宗,带动了大批的臣民,他的继承人均为穆斯林。至此,马来半岛基本上实现了伊斯兰化。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东非 西非 伊斯兰教 传播 东南亚

上一篇: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
下一篇:《古兰经》中的人物故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