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在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以及东非、西非的传播
分享到:
2010-01-26 15:44:17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立足以后,就向四面辐射,不但在西亚、中亚、北非、西班牙、东南欧等地得到发展,而且在更广的范围内如印度、东南亚、中国、东非、西非等得到传播,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性的宗教。

    第一节伊斯兰教传人之前的印度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汉代史籍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始改译为印度。早在公元前2500年~1500年之间,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许多城市,形成了哈拉帕文化。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代初开始,至公元前1000年代中叶,在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共出现20个左右的小型国家。这些奴隶制小国间经常进行战争,争夺霸权。

    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印度形成了社会等级制度:即所谓种姓(瓦尔那)制度,祭司贵族形成婆罗门瓦尔那,军事贵族形成刹帝利瓦尔那,二者为统治者。普通村社成员构成第三个瓦尔那——吠舍。被征服者、失去土地者、因破产而失去村社成员身份者,构成地位最低的第四个瓦尔那——首陀罗。这就是婆罗门教。

    原始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5世纪。其创始人为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483年)即释迦牟尼。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关于造业与轮回的说法,认为人的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各种欲望,由欲望而造业,就不免于轮回,只有消灭一切欲望才能达到“涅槃”即不生不灭的境界。

    公元前4世纪末,在摩揭陀建立了孔雀王朝的统治(约公元前324~185年),除次大陆南端外,帝国版图北起喜马拉雅山,南到迈索尔以北,东抵阿萨姆西界,西达兴都库什山,形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的统一帝国。

    公元1世纪初,由中国甘肃敦煌一带兴起的游牧部落大月氏人在印度建立了贵霜帝国(1世纪~5世纪)。版图北起阿姆河,南至印度河上游。著名的国际商道——“丝绸之路”经过贵霜帝国境内,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经由贵霜帝国国境而远销安息和罗马,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物和宝石,印度的香料和象牙等,都经由贵霜帝国成为东西交流的商品。

    公元前后,原始佛教更多地接受婆罗门教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大乘佛教。大乘佛教不同于早期的原始佛教。原始佛教否认有作为创世主的最高神,而大乘佛教则崇奉高于一切的神——如来佛,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只是最高神的暂时化身;原始佛教认为,佛只向众生指出修行人“涅槃”的途径,得入“涅槃”,则成阿罗汉,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佛教认为,佛有许多化身,积多世的功德得入“涅槃”的人可以暂且不入,下降尘世,超度众生,称为“菩萨”;任何人不必出家苦行,只要信仰虔诚,祈求菩萨,亦可以成为“菩萨”,以后仍可成佛。

    婆罗门教和佛教长期融合的结果,产生了印度教。4世纪以后,印度教逐渐发展。佛教在它的发源地印度却衰落下去。

    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一样,不是由某个教主所创建的思想体系,而是在社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宗教信仰、哲学、文学、风俗习惯等的综合。印度教的经典包括史诗、赞歌、神话、传说以及哲学、伦理方面的著作,编纂往往经多人之手,形成的年代大多经若干世纪。

    印度教也宣扬“业”和轮回的思想,而摆脱轮回的途径有三:知识之道——对物质和精神进行哲学探讨;行为之道——社会各等级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不同的活动;虔诚之道——对神表示虔诚信仰,就能博得神宠,达到解脱。

    7世纪后期,正当伊斯兰教在西亚蓬勃发展之际,北印度出现了分裂割据局面。从印度西北部兴起的氏族在北印度建立许多小邦、割据称雄。其中最重要的是8世纪兴起的补罗提河罗王朝,占领曲女城,据有恒河中游大片土地,和东部孟加拉地方的巴拉王朝展开长期斗争。

    南印度一直严重分裂,没有出现过比较稳定的统一政权。6世纪末有遮娄其王朝兴起,初只据有克里希纳河上游今孟买附近地区,国王补罗稽舍二世(609~642年)在位时,向北扩张到纳巴达河,向南一直到科佛里河,南印度大部在他的政权统治之下。

    这就是伊斯兰教传人之前和传人之时的印度的状况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东非 西非 伊斯兰教 传播 东南亚

上一篇:民国时期——伊斯兰教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展
下一篇:《古兰经》中的人物故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