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年,改司天监为钦天监,下高天文笠、汛刻笠、大统历笠、回回历笠,马沙亦黑、马哈麻兄弟二人从事观测和研究,还制造过浑天仪,他们多次出使西域,不仅为促进中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还利用出访时机,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天文资料,正是靠他们的勤奋观测、知识积累,为后来译著回回历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洪武十五年,明太祖召马沙亦黑、马哈麻等回族天文学家译回回历书,马哈麻于洪武十六年译出《天文书》,马沙亦黑于洪武十八年译出《回回历法》。《天文书》系波斯天文学著作,这部书的翻译,第一次将西方有关星的要领以及20个西方星座名称介绍到中国。〈回回历法〉根据阿拉伯天文学的计算方法,充分利用马沙亦黑等天文学家的观测结果以及元朝时搜集的资料加以综合编译而成。〈回回历法中〉中所运用的许多天文数字都有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成为明朝天文学的一部重要著作。〈回回历法〉的参用达270余年,这是马沙亦黑等天文学家对中国历法的重大贡献。回族在历法方面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国历法的发展,元朝科学家郭守敬编制〈授时历〉,就直接参照了回回历法,并参考了由回回人引入中国的〈积尺诸家历〉48部、〈速瓦里可乞必星纂〉4部、〈海牙剔穷历法段数〉7部等众多的天文历法资料。为此,后人曾评价说:“郭守敬所凭的实测,大部分是回回的遗产,实集中回历之大成”,正是由于吸收了回放天文学家引进和创造的历法成果,〈授时历〉能够实用360多年,这其中也包含着回族天文学家的重大贡献。20世纪以后,丁子瑜、马以愚、黄明之、胡继勒、马复初、马坚等回族穆斯林学者又著述了〈寻月指南〉、〈回回历〉、〈天方历源〉、〈环宇述要〉、〈伊斯兰历源详解〉、〈回历纲要〉等众多的天文历法著作,这些著作的问世,是新的历史时期回族穆斯林对中国天文历法史的又一重大贡献。
(三)在数学方面的贡献 随着回回天文学、历法传入中国,回回数学也同时被回族科学家引入中国。在〈元秘书监志〉的“回回书籍”一项中,就列举了众多的算术书、几何书,其中有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15卷,〈几何学〉17卷,〈算数〉8卷,这些书籍的引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数学的发展。此外,郭守敬在〈授时历〉历算中采用的弧三角形法,以及我们今天仍在运用的算术数码,廉洁是回族引入的阿拉伯数学,这些都填补了中国数学的空白,是回族穆斯林对中国数学科学的贡献。
(四)医学方面的成就 从唐朝、五代,穆斯林先民就开始在中阿医学领域进行交流,从阿拉伯世界带回了众多的医学著作。据记载,唐代至五代时,中国穆斯林就曾将阿拉伯大医学家拉齐所译古希腊医学家盖伦的医著16卷带回中国。宋代时期,药学和药材大量被传入中国。元朝时期,更是伊斯兰医学在理论上概括、总结的时期,是中国传统医学与伊斯兰医学会通交融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在中国穆斯林医药大师们的努力下,译著了回回医理、方法 与伊斯兰医学相结合的一些医学著作。中国穆斯林在释译阿拉伯——伊斯兰医学、药学著作的同时,也编写了医药学著作。晚唐、五代时期,穆斯林李珣编著《海药本草》医药学著作,共6卷,在这部著作中,李珣以其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素养,记录了上百种药物,还特别详细地向人们介绍了15种海外新药,并对这些新药的名称、形状、气味、主治、功效、用法都作了全面的说明。这部著作丰富了中国医药学知识宝库,刺激和推动了中国医药学理论的进步和发展。 《回回药方》是又一部穆斯林译著的重要医药学著作,这本书是明朝前期由众多的穆斯林集体合作完成,原书共36卷,现存残本4卷,全书用汉文写成,其中药物名、人物名、药方名多用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这部著作注重把中国穆斯林的药理、方法与伊斯兰医学有机融合起来,并注意吸收各种医学精华,译著编篡而成。 另外,元代杰出穆斯林医学家沙图穆苏·萨谦斋不仅传播回回医药学,还潜心研究中医,写出了《瑞竹堂验方》15卷以及一些中医名著,这些书主要记载了回族医学家在医疗方面的经验;回族医生忽思慧还将回回医药学与汉、蒙古、女真、维吾尔等民族的医药学和营养学结合起来,写出了《饮膳正要》一书。这是集元朝以前中国营养学研究精华而完成的中国第一部饮食卫生和营养学方面的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