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族著名作家尔撒·白掌柜的用东干文撰写了《把自己语言不能忘》一文。文中,他用一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东干语的热爱之情:“父母语言——亲娘言,一切回族贪心念。没有语言没民族,文化、规程带乡序(即文化、传统规范及习俗)。”他接着写道:在奥什,东干族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语言;塔什干等地,东干语也在消失。他说他有一次去塔什干,那里东干人的语言受到乌兹别克语的强烈影响。在科奇科尔卡、纳伦等地东干人彼此交往用的是吉尔吉斯语。当然,东干族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应该学习当地民族的语言,但同时也要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亲娘语言的人,他不是老回回,他是没民族的人”。
在《回族》所展开的专题讨论中,也发表了国外专家的观点。中央民族大学胡振华教授在《东干族学校的汉语教学问题》一文中指出:许多东干族属于双语人才。他们不仅掌握俄语和东干语,有些人还通晓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及维吾尔语,掌握英语、德语的也大有人在,东干人所取得的成就与其丰富的语言知识是分不开的。东干语是汉语的陕甘方言在境外发展的结果,与汉语普通话有区别,但差别不是很大。汉语普通话的使用范围要大得多,在中亚许多高校都开设了汉语课程,所以在东干族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应该逐渐加进汉文的授课内容。他建议东干语教学应逐渐向汉语象形文字转化。兰州大学常文昌教授曾长期在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任教,对东干语有一定研究。他在《东干语与汉语的异同》中指出:当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人还在讨论汉字是否要拉丁化的时候,苏联东干族已经开始使用拼音文字。东干语虽源于汉语,但已形成自己的特点,而且东干人还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并进而促进了东干文学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德国留学生艾尔克在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东干学部师从伊玛佐夫等学者学习东干文多年。她用东干文发表了《回族文化的问题》。她认为人们所以重视俄文超过重视东干文,因为许多词,如交易所、竞赛、改革等词东干话中不存在,国家的重要文件、资料都是用俄语发表的。东干文也有许多问题,如不标音调、一个音有不同的写法等。在教学中也存在由于教师工资太低而造成的人才流失及教科书陈旧、东干语课时太少等问题。艾尔克指出:应该利用东干语电视、电台、报纸等广泛宣传、教授东干语,并且要把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东干语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