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干语的走向
分享到:
2010-02-27 12:28:33 【来源:穆斯林在线】 点击:

     摘要:苏联时期为数仅数万人且分散居住在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几个加盟共和国的东干族创制了以基利尔字母(古斯拉夫字母之一,系俄文字母的基础)为基础的东干文,开始了以拼音文字拼写汉语的成功范例。苏联解体后,以往对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政策失效,东干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影响。东干语言文字如何继续发展?是仍然保留原有风貌还是学习汉语普通话?抑或是改用拉丁字母?学者们对此展开了讨论,本文即是对各种观点的一个总结。

     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随着中亚地区与中国联系的逐年增强,学习汉语成为当地许多高校的热门专业。加之中国与中亚各国之间互换奖学金项目的执行,一批批中亚各民族青年学者、学生赴中国留学,他们学成回国后,在与中国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这种形势下,东干族在中亚地区与中国关系中所特有的语言、文化优势受到挑战。事实上,由于东干语的局限性,东干人在与中国交往过程中经常是力不从心——他们不懂汉文,只能充当简单的语言翻译,而且这种翻译多限于日常生活,缺少技术、科技、学术含量,带有专业性的问题,仍然需要寻找专业人员帮助,更不能与中国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目前,许多东干人在与历史故国——中国交往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语言的障碍,并着手找寻解决的办法。有条件的开始把子女送到中国的学校来学习汉语。如在陕西有关部门和哈萨克斯坦东干族协会的共同努力下,陕西方面为来中国求学的东干族子弟提供优越条件学习汉语,每年均有定额东干族学生赴陕留学;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在读的东干族大学生中,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
  
     为了解决东干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从与中国交流的现实需要出发,东干族知识分子围绕东干语发展前景的有关讨论也越来越多。2004年,在中亚地区召开了两次东干学国际学术会议。其中为纪念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东干学研究所成立50周年所召开的研讨会,以“中亚东干族历史、文化与经验”为主题;另一次大会由哈萨克斯坦民族委员会和哈萨克斯坦东干族协会在阿拉木图联合举办,其主题就是讨论东干族语言问题。事实上比什凯克会议也与阿拉木图会议一样,重点讨论了东干语言与文学的产生与发展、东干族学校民族语言教学问题等等。学者们发表了各自的观点。这些观点多被吉尔吉斯东干族学术期刊《回族》所转载。以两次会议为契机,《回族》第3期、第4期开设“语言讨论”专题,东干族知识分子及国外东干学研究者围绕东干族语言的发展方向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本文即以此讨论为蓝本撰写而成。
  
     《回族》杂志主编拉希德·尤苏波夫在《东干人需要民族语言吗》一文中写道: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他在担任《回民报》主编过程中,许多人之所以拒绝订阅,除经济方面的原因之外,主要是他们根本看不懂东干文。拉希德在分析这种情况的原因时指出:虽然在苏联时期就创制了东干文字,而且学习东干文对于东干人而言并不比学俄文、英文难,但是许多东干人甚至一生中竟舍不得拿出很短的时间用于学习本民族文字。而学习东于文事实上并不是很难。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位从新疆艺术学院来考察的赵先生,他不会一句俄语,但只用了4天时间就能够大致读懂东干文。受此启发,拉希德认为,只要每个东干人每天晚上拿出一个小时,那么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能够阅读东干文资料。所以拉希德建议东干人民要努力学习东干文,并将其与民族的发展和存亡联系起来。拉希德讲,所以办东干文的报纸和刊物,就是要为东干族学习东干文搭建平台。因为对于东干人而言,东干语言文字不仅要保留,而且要使其丰富和发展。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上一篇:奥地利小镇出现一座清真寺
下一篇:西宁市回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