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兰经》与《宽恕书》的天堂火狱意境看古代阿拉伯人的价值取向
分享到:
2010-04-09 22:08:09 【来源:】 点击:
      《古兰经》不仅是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而且也是一部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巨著。特别是那用华丽脱俗、生动形象的词汇构筑起来的天堂、火狱意境把古代阿拉伯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具象化。伊斯兰教产生后,宗教气氛日渐浓厚,《古兰经》的善恶观及其有关天堂、火狱的描写更是牢牢地占据在阿拉伯人的想象和意识之中,并在后世阿拉伯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烙印。中世纪的《宽恕书》虽是一部文学作品,却承袭了这种宗教评判标准,在与宗教意境联姻的过程中,将其移植、变奏出新的旋律。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中的天堂火狱意境为着眼点,着力探寻古代阿拉伯人的价值取向的脉络痕迹。

     死亡是人类的终极关怀。人对生命终结的恐惧和对生命永恒的欲求使人类产生了灵魂不灭、来世永生的渴念。人对现实罪恶的无力,企盼超越人自身的力量,以公道和正义赏善罚恶的愿望,又使人类产生了冥世审判、天堂地狱的遐想,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生活中呈现出不同的评判尺度和文化形态。

    《古兰经》把古代阿位伯人对真、善、美的理解具体化了,“把真主奉为善的化身,把不信奉真主、不敬畏真主、背叛真主作为恶的化身,并且把善与恶作为审判人的道德标准。”1也就是以是否笃信真主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尺。真主将根据各人生前的善恶表现作出判决,善者进入天堂,恶者坠入火狱。

    《古兰经》关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永恒归宿——天堂、火狱的描述都是以现实生活为原型的,从干燥酷热的沙漠气候、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环境出发,根据阿拉伯人的愿望,形成了有关天堂永恒美景、火狱万分凄惨的幻想,带有浓厚的阿拉伯半岛自然条件的色彩和社会现实的影子。

     在满目荒凉的阿拉伯半岛,太阳、沙漠、岩石交织成一幅严酷无情的自然景观,唯有绿洲和椰枣树象征着生命。赶着蓄养的牲畜,到处漂流,寻找水草的阿拉伯人,多么渴望拥有一片绿荫,歇歇脚;一潭清泉,润润噪子。物质条件极为匮乏,为争夺水草,流血事件频繁,复仇劫掠不断,又使他们时时处于担惊受怕、危机四伏之中。为此,阿拉伯人幻想的天堂便聚焦在环境、用具、衣食、气氛这几个方面。在《古兰经》共114章中大约有50章提到天堂,所占的份量是相当大的。综合起来《古兰经》所描绘的天堂具有以下特征: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古兰经 阿拉伯人 取向

上一篇:《古兰经》翻译史
下一篇:注释<古兰经>的资格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