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跻昆著《阿拉伯文学通史》首发式北大召开
分享到:
2010-12-12 21:54:11 【来源:北京大学 新京报】 点击:



2010年11月27日上午,“仲跻昆《阿拉伯文学通史》首发式暨全国阿拉伯文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办,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中国阿拉伯友好协会和译林出版社协办。 

     出席首发式的有外交部原副部长杨福昌,原中国驻阿曼大使赵学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宁琦,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会长陈众议,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蔡伟良,阿盟驻华代表处、叙利亚、也门、科威特、利比亚、埃及、苏丹等国驻华使馆的大使、代办、公使衔参赞和其他外交官,以及来自开罗大学、中国社科院、国内高校阿拉伯语专业师生,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叙利亚电视台及多家中外媒体记者等共计160多人。

     首发式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付志明主持。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宁琦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欢迎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会长陈众议教授对仲跻昆教授表示祝贺,他认为,仲跻昆教授将阿拉伯文学研究引申到全球化问题,其忧患意识发人深省。阿拉伯国家驻华使团文化委员会主任、叙利亚大使哈勒夫•杰拉德博士代表使团讲话,对仲跻昆教授其人其学问做了高度评价,并引用《道德经》盛赞仲老先生纯净如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蔡伟良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主任张洪仪教授、译林出版社王理行、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黎跃进教授先后发言,对仲跻昆教授的新作《阿拉伯文学通史》的出版表示热烈祝贺,对其学术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也表达了对仲跻昆教授由衷的仰慕和深切的敬意。

     仲跻昆教授为参会的诸位大使一一签名赠书。仲跻昆教授的讲话充满激情,谈及以马坚先生为代表的国内外的恩师,仲教授不禁动容,情之所至,更是几度哽咽,在场人员,无不为之所动,深感于仲教授对师长的深情厚义。阿拉伯语系的中国学生和留学生用中阿双语朗诵仲教授翻译的诗作,会场气氛热烈而活泼。

     《阿拉伯文学通史》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共1000多页,100多万字,所涉及的内容从阿拉伯古代最早的诗歌一直延续到当代,从诗歌到小说、从散文到戏剧,涉及现当代18个阿拉伯国家的作家和作品,不仅西方学界尚无同类的研究成果,即使在阿拉伯文学评论界也还没有人做这样的工作。煌煌巨著,凝聚了仲跻昆教授几十年来的辛勤汗水,为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辈学人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首发式后,与会代表就“仲跻昆的学术成就”、“建国六十年来阿拉伯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和“阿拉伯文学的发展与变化”等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仲跻昆教授简介:

     中国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阿拉伯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阿友协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中东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阿拉伯作协名誉会员。

     参加编纂《阿拉伯语汉语词典》、《汉语阿拉伯语词典》等语言工具书,撰写《东方文学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东方文学辞典》等有关阿拉伯文学、文化部分章节与词条。

     论著有《阿拉伯:第一千零二夜》(《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热点》丛书之一)、《阿拉伯现代文学史》等。

     译著有《埃及现代短篇小说选》、《难中英杰》、《库杜斯短篇小说选》、《一千零一夜》、《纪伯伦散文诗选》、《阿拉伯古代诗选》等诗文、小说。

     对于阿拉伯文学,我们了解的有多少?是影响世界的《一千零一夜》,还是去年因访华而知名的诗人阿多尼斯?研究阿拉伯文学半世纪之久的北大教授仲跻昆历经十年,最近出版了《阿拉伯文学通史》。上周举行的首发式上,整个中国阿拉伯语界都在为这本书的诞生而庆祝。据阿拉伯语文学界人士评价,就全面程度而言,这本书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第一本。
  “中古世界丝绸之路的两端灯塔”

  《阿拉伯文学通史》长达百万余字,“我们的世界文学研究界大多在搞西方中心论,过多地关注英美的东西,而对东方的东西没有足够的重视。”仲跻昆谈到写书初衷时说。郑振铎曾在上世纪20年代时写了一本《文学大纲》,2000多页的书中只有20多页是关于阿拉伯的。中国的阿拉伯文学研究,尽管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往往一谈西方就谈到英美,一谈东方则提日本、印度,对于阿拉伯文学,普通人则只局限于《古兰经》和《一千零一夜》。

  《通史》最大的特点是全面,从时空两个方面尽可能地包含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文学。上卷介绍古代文学,下卷介绍现代文学。古代的阿拉伯是一整个大帝国,所以,上卷以时间为轴线,分别介绍阿拉伯各个历史时期。包括排起来像是两根柱子一样的“柱形体诗”,包括《一千零一夜》成为“禁书”的历史,也包括在阿拉伯世界闻名,今年刚刚在中国出版的十大册《安塔拉传奇》,据说,这是一部阿拉伯世界的《三国演义》。

  仲跻昆表示,中古时期的文化体系,有人分成五个,有人分成四个,但其中两个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中国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当时,阿拉伯语和汉语是世界上通行的语言,和现在的英语一样。”阿拉伯文学在当时通过安达卢西亚即现在的西班牙地区传到了当时还处于神权黑暗统治的欧洲,影响了之后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阿拉伯文学,很难想象《十日谈》、《坎特伯雷故事集》、《格林童话》、十四行诗等文学以及彼得拉克、但丁等人物会是什么样。

“现代文学堪比拉美文学爆炸”

  在现代,阿拉伯地区纷纷成立了国家,《通史》便选择了地域分布的角度来写。此前的阿拉伯文学史,包括西方的学者,都往往只选择一些文学上发展较快的国家如埃及、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等,至于像海湾六国则一般都不提了。仲跻昆第一次在文学史中加入了海湾六国如也门、利比亚、摩洛哥等国文学。他表示,尽管一些国家的文学发展较弱,但很多国家曾经是西方殖民地,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多,近些年来小说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尽管这些国家的资料更难收集,成为写书的一个难点。

  谈到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代表,人们往往只会提及获得诺贝尔奖的马哈福兹,而往往忽视了其他同样优秀的作家,而文学史也很多写到二战就没了,仲跻昆书中将阿拉伯现代作家一直写到新世纪,尽可能地包括了现当代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家。“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发展不比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差,特别在埃及、叙利亚、黎巴嫩有一代人叫做‘六0年辈’,作品反映了大量阿拉伯社会的现实问题,思想尖锐,写法创新,也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东西,都非常优秀,可惜我们现在翻译得太少了。”仲跻昆说,除了文学界流行的“西方中心论”之外,出版社也担心阿拉伯的东西不赚钱,此外,翻译质量和数量不尽如人意造成了这批作家在中国还不为人所知。所以,他尽可能在文学史中介绍这些作家,为今后的专业或非专业读者做一参考。“否则,我觉得就亏欠了阿拉伯文学,也亏欠了中国读者。”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上一篇:朝觐归来
下一篇:中国宗教事务局吁沿海省份 加强建设伊斯兰教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