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力岗地区的地名来看,至今还保留着大量的藏语音译名。如“卡力岗”(高山、雪山)、“阿什努”(宽广地方)、“沙连堡”(潮湿之地)、“德恒隆”(老虎沟)、“曲迈”(红水)、“先群”(大鹏)、“牙曲”(涧水)等等。由此可知这里原先是藏族聚居地。
卡力岗的藏民原先都笃信藏传佛教。促使这里的藏民改信伊斯兰教的是一位名叫马来迟的大阿訇在这里传播伊斯兰教的结果。马来迟,甘肃临夏人,是中国伊斯兰教虎夫耶教派花寺门宦的创始人。马来迟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卡力岗地区传教,使部分藏族群众归信了伊斯兰教。马通先生在其《中国伊斯兰教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一书中也写道,马来迟在该地传教时有一次要渡黄河,适逢该地藏民迎接活佛求雨,不让他用船渡河,马来迟就骑马渡过了黄河。祈雨群众和活佛见马来迟过河如履平地,非常惊异,便提出10条难题,要马来迟答复,并要他祈雨。马来迟将问题一一解答,并念经祈祷,果然下了一场大雨。于是该地群众对马来迟非常敬佩。马来迟借此向他们不断宣传伊斯兰教,经几年工夫,终于使一部分藏民归信了伊斯兰教。关于马来迟在卡力岗地区传播伊斯兰教一事,当地群众中流传着各种神奇的故事。很多传说是虚构的,但马来迟在卡力岗传播伊斯兰教确是真实的。
马来迟在卡力岗地区将伊斯兰教传播开,将这里的部分藏民教化为穆斯林,但千百年积淀养成的藏式风俗习惯却一时难以改变,所以,这部分藏民在归信伊斯兰教后的一百多年里,仍然承袭着藏族的一些特征。
以上是流行的一种说法,在这次调查中,藏族人对于这种说法颇不以为然,觉得回族人持这种说法目的是为了宣扬伊斯兰教的教义伟大,能使有其他信仰的人皈依真主。他们的说法是,历史上,卡力岗山区一直是藏族的传统聚居地,并且藏族人处于统治阶层,回族人是给藏族人打工的,因此各种习俗也都随藏族。只是到后来,藏族人大量外迁,外地回族人的不断迁入,使得这里的主体民族转变成了回族,而各种习俗仍然保持着藏族特色。
据我们调查所知,目前卡力岗的居民可以分为四个类型,一是祖先一直聚居于卡力岗地区的藏族,后受马来迟影响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带有藏族特征的回族;二是传统居住于卡力岗地区的回族,马来迟以前藏族是主体民族,因此语言、习俗方面深受藏族影响,但信仰一直是伊斯兰教,由此两种构成了今天“讲藏话的回族”,亦即所谓的“藏回”。三是祖居此地的藏族,至今仍是信奉佛教的藏族。四是从外地迁来的回族,这部分回族有的和藏族杂居相处,生活习俗逐渐也带有了藏式特色,由于平日的交流,藏语成了公用语言,而也有外地迁来的回族独立成村,像纳加村,各方面习俗都没有受藏族影响,仍然保持了原来的风貌。由此可见,藏语是卡力岗地区的主要通用语言,讲藏话的回族也构成了这边的主体民族,讲汉话的回族和藏族都是少数族群。 从“卡力岗现象”看青海藏族与穆斯林的关系卡力岗现象是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现象,不管是因藏族改信伊斯兰教而形成了这种现象,还是因穆斯林入居藏区随从藏族生活习俗而产生这种现象,它的最终结果都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汇、融合,更表现出一种藏族和穆斯林之间深层次的交流、交往关系。
藏族和穆斯林都是有宗教信仰,并且信教非常虔诚的人类群体。藏族信仰的藏传佛教和穆斯林信仰的伊斯兰教,二者虽然差异明显,但两种宗教无论教义还是教规并无任何直接冲突,劝人行善、止人作恶是两种宗教共同的宗旨和愿望,这也许是卡力岗人能接受伊斯兰教的原因之一。当然,回族中改信佛教者也有。“甘肃省临夏地区有的回民,团长期在甘南藏区定居后,和藏族姑娘结婚,其宗教信仰皈依了藏传佛教,民族也改为藏族了。”又如“现在青海民和中川土族乡河边马家和峡口土族乡峡口村的马家近百户的土民,原先是来自陕西的回族.后来改信佛教,其族属也由回族变为土族”。藏族和穆斯林之间在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反过来又为彼此之间的交往造成了可供互补的条件。由于宗教、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原因,藏族在观念上重畜牧业,轻视商业。而伊斯兰教肯定、鼓励经商,把商业视为真主所喜爱的事业,认为只要勤奋地从事商业活动,就能得到真主的喜悦,所以,善于经商是穆斯林的传统优势。对待商业文化上的这种差异,使穆斯林能顺利地进入藏区进行商贸活动,而且在与藏族的长期交往中,相互间形成了一种互利共生现象。藏族虽然轻视商业,但穆斯林在藏区进行商贸活动他们也并不反对,还提供一定的便利条件, “拉卜楞寺第三世嘉木罗桑图旦久美嘉措(公元1792—1856)为了汉藏贸易方便起见,派专入从河州请来了8家商入(回、汉各4家),让其在拉卜楞‘丛拉’上居住经商,并为其中的一些人解决了资金不足的困难。他们的生意受寺院的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藏穆杂居区,藏族群众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也离不开穆斯林的商业活动。“通常,藏族群众的牛羊出售和屠宰,皮毛、药材等物产的出售,多由走村串乡或集市设点的穆斯林完成;与此同时,穆斯林又从外界带进藏族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具”藏传佛教最大的禁忌就是戒杀生,所以藏区农牧民群众一般视屠宰为“不洁”行业,过去屠夫的社会地位很低,可普通群众,即使喇嘛也还要吃肉,所以在藏穆杂居区,大都是由穆斯林从事屠宰业。据说,过去达赖喇嘛也专吃回族人卖的肉,“每年藏历四月份,是佛祖释迎牟尼的诞辰、圆寂日,原西藏地方政府规定,禁止在这个月内宰杀牲畜、肉食上街。……这时,拉萨街头唯独有两家回族居户在摆肉摊卖肉。这两家是‘甲敏’户,是供应达赖喇嘛肉食的指定户”。藏族和穆斯林之间因文化的差异而在相互交往中所造成的这种互补、互利共生现象和藏穆两种文化的融合现象从民族关系方面来说,其主流是进步的、具有积极意义。具有
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民族之间广泛深入地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尤其对各自的发展进步更是如此。卡力岗现象从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中华各兄弟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这一事实。
对卡力岗人的研究,自李耕砚、徐立奎发表《卡力岗地区部分群众昔藏今回的调查》一文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了,这一问题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是近儿年的事情,尤其自1999年以来.这方面的文章接连不断地出现。研究者们进行田野调查,撰写文章,描写卡力岗人特殊的生活习俗、社会状况、生产状况,考证卡力岗人的族源,发表各自的观点看法,并从卡力岗人的研究中探讨民族同化、民族融合、文化融化、宗教信仰的变异、民族变迁及民族关系等学术问题和现实问题,取得了不少有益、有价值的成果。卡力岗现象和卡力岗人在学术上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学术层面上研究卡力岗人的同时.更应关注卡力岗人目前的经济生活状况,这样对卡力岗人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和价值。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