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里的世界
分享到:
2010-11-08 17:44:44 【来源:宁夏新闻网-宁夏日报】 点击:

 

 9月21日,记者在世博宁夏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传习区采访了两位宁夏的剪纸艺人。在她们的剪刀下,鸽子飞动了,马兰花绽开了,老阿婆微笑了……世界变得鲜活灵动。透过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剪纸作品,我们能读出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郁魅力。

  【传统剪纸艺人:伏兆娥】

  伏兆娥的右手有四个老茧,分布在经常和剪刀接触的四个地方,茧子的硬度显示出剪纸功力的深度。

  在西北剪纸圈子,伏兆娥小有名气。从6岁开始跟母亲学习剪纸,伏兆娥已经剪了44年。在她的剪纸工作室里,伏兆娥每天要剪100多份作品,人物肖像、山水花鸟,眼睛能看到的东西都能成为剪纸的素材。

  接受记者采访时,伏兆娥的手忙个不停,几分钟时间,一个灵动的鸡宝宝就剪好了。伏兆娥说:“民间艺术的根在民间。我们这些民间艺人能来上海参加世博会,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能参与上海世博、在世博会上展示宁夏的特色,我们都感觉很幸福。”

  1999年在云南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伏兆娥就走出宁夏,在中外游客面前展示自己的剪纸技艺。用她的话说:“我每天拿剪刀的时间比拿筷子的时间还长,对我来说,筷子是用来吃饭的,剪刀也是用来吃饭的。剪纸是母亲传给我的一项技艺,爱上剪纸就像信仰了宗教一样,要忠于它、捍卫它、宣传它,让这种技艺发扬光大。”

  【回族剪纸艺人:田彦兰】

  一把磨得发亮的剪刀,田彦兰已经用了3年。两翼部分她用红绸布仔细缠住,田彦兰说:“剪纸的人都跟剪刀感情很深。”

  田彦兰是宁夏唯一的回族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7月,她在宁夏同心创办了伊泽回族剪纸文化产业化合作社,招收留守妇女和残疾人从事剪纸创作,作品远销北京、深圳等地。

  从小看着母亲剪纸长大的田彦兰大学毕业前没想过将剪纸作为一项事业。在宁夏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她在一次回族产业博览会上发现了回族剪纸的商机,从此开始了与回族剪纸的不解之缘。田彦兰告诉记者:“我外婆的祖母曾经给宫廷做过女工,剪纸的功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保留了宫廷剪纸的精华,并随着时代的演进有所创新。”

  与传统的剪纸不同,回族剪纸虽继承了传统剪纸细腻的一面,但在表现内容上更侧重反映回族生活,喜欢用静物来表达安静、唯美的感觉,色彩多为绿、蓝、白。

  来世博会之前,田彦兰参加了宁夏青年创业大赛,在全区10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军全区六强,她的参赛创意就是扩大剪纸合作社规模,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来。

  田彦兰说,回族中有一句名言叫:宁育人一次,不舍一石粮;宁授人一技,不舍一罐钱。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从我做起,代代相传。(记者 李东梅)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剪刀 世界

上一篇:供暖期已至回民一小“挨冻”
下一篇:2010年度中国最后一批朝觐人员乘包机前往沙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