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视死如归的葬礼
回族人为现实的幸福而孜孜奋斗,却又不媚事权贵,贪恋浮华,大多数富贵者都能不同程度地为公益事业慷慨解囊,一般群众都能尽力照顾和救济穷亲贫友,扶持残障孤寡。从不让上门乞讨者空手而归,从不拒绝修寺、办学等募捐者的请求。他们视人生如白驹过隙,故对生老病死持达观态度,对一切无可避免的灾难看成是前定。不惧死,但也不消极等待死亡,而是充分利用有生之年行善积德,以现世的奋斗谋求后世天堂的幸福。故虔诚的回族穆斯林绝少无为的自杀轻生。
"啊,安拉!宽恕我们这些人,活着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这就是穆斯林葬礼上让人感到圣洁朴素又委婉凄美的祈祷词,所有的哀痛,所有的是非恩怨,在"归真"的照临下,在肃穆葬礼中三丈白布的拥裹下,都找到了归宿。视死如归的回族人普遍实行土葬、简葬、速葬,强调"入土为安",这一点是从《古兰经》开始的。《古兰经》中认为,真主最初用泥土创造了人,人亡后只有回归泥土,然后才能从泥土中"复活"。所以回族的葬礼只有一个目的,速葬薄殓,让亡者复活时进天堂。
回族人把死亡称为"归真"、"无常"、"口唤了。"称死者为亡人或埋体。一般来说,回族对年迈或病危的人,会提前为其准备后事。
这期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仪式叫"念讨白",也即忏悔、赎罪。病人垂危时儿女们宰牲炸油香,请阿訇给病人念讨白,其意是向真主祈祷,饶恕和赦免他一生中的罪过。念完讨白后将油香送达亲友和众乡亲。接到油香后众亲友会及时赶往探视见最后一面。
面对一个大限将临者时,人们会庄重地请求他的宽恕,同样病人也请求对方的原谅,在这一刻,人们的心贴得是那么的近,尘世间的恩恩怨怨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经历了这样一次赎罪和诀别,病人会涌现解脱后的无比安祥和幸福。归真之际,病人会用最后的心力念诵着"清真言",回归于祈祷了一生,向往了一生的真境花园。
当病人归真后,守护者即瞑其目、合其口、顺其手足,脱其俗衣,置埋体于铺有干净黄土的木板上,盖上单衾。这时乡邻们会主动承担起打坟、卜告亲友的义务。
主张速葬的回族,如果时间容允许葬礼就在当天举行,最多不超过三天。
葬礼的第一道程序是抓水(做大净)。
穆斯林认为安拉是清洁的,他喜爱清洁。一生注意清洁的穆斯林,复命归真了,更不能带去一点尘世的污秽。男亡人要由男性清廉近亲抓水,女亡人由女性清廉近亲抓水。为亡人送葬是一件圣行,送葬和抓水的人首先要自己净身。抓水是严格按照大小净的程序进行,先洗小净,再洗大净。抓水开始时,一名满拉上到房顶面西而跪,手捧《古兰经》,打开"塔哈"章高声诵读起来,顿然间整个丧礼场面,只有为亡人沐浴时发出的轻轻水滴声和穿透心灵的经诵声,把在场的所有人带入了对天堂向往,对人生考量反思的至清、至真、至洁的境界里。
第二道程序是包封(穿卡凡)。
薄葬是回族穆斯林丧葬的一项基本原则,即不论贫富贵贱一律用白布裹尸,不许殉葬、陪葬;不动声音,厉行节约,葬礼从简。不许以"孝"为借口大操大办,反对铺张浪费。故有"家财万贯,到头还是三层卡凡"的谚语,劝化人们多做善事,时时刻刻为后世筹备"盘缠"。所有人的卡凡都用普通的十二支纱白绵布,禁用丝绸等昂贵品和含化学纤维成份的料子。
在给亡人抓水期间,由本坊阿訇主持进行着另一项庄严的仪式,转香,扯卡凡。在院中支起干净桌案,将卡凡(殓衣布)铺开,点燃三支香,自阿訇开始围站的人们顺时针依次转递,用右手接过香后念诵赞圣词,并将香在案边熏绕一下,如此三圈后,开始扯卡凡。
男性的卡凡三件;大卧单(大殓)、小卧单(小殓)、坎肩。女性除此外再加缠腰布和盖头。穿布是每个穆斯林较重视的丧葬必备品,他们到麦加朝觐时,一般都要自带和帮亲友带一些卡凡,用圣洁的"渗渗泉"水清洗沾吉。在包封时要在卡凡上洒一些冰片、藏红花、麝香,以防虫蚀。
回族人有助丧的美德,不管谁的葬礼,不论认识与否,只要遇上了就加入进去。当包封完毕后,人们争先恐后地将埋体放置在专用的塔尔布提中,盖上写有经文的绿色苫单抬向坟地。有的教派送亡中要高念拜辞,由一亲属在前端着置有《古兰经》和香炉的托盘引路,后面由几名或数十名阿訇满拉组成的诵经队,唱诵着经文,再后面是抬送亡人的庞大队伍。一路上只有庄严肃穆的经诵,而听不到号啕的哭声。这是因为在回族人看来,死亡是一个人最后的必然归宿,是肉体的消失和精神的升华,是人生的复命归真,对亡人最好的纪念是真诚的祈祷。
当看到数百、数千乃至上万戴着太斯达尔或白顶帽的人群为一个普通的人送亡的盛大场面时,不禁会为之动容和深思。脑海中一段著名悼文不期然间浮现了出来,那是毛泽东主席为纪念张思德同志所写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最后一段:"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人,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第三道程序是站者那则(行站礼)。
亡人送到坟垣后,头南脚北放置在旷地的西边,众人脱鞋面向亡人排成一行行班次,在阿訇的带领下祈祷,这是回族葬礼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生者代替亡者向真主做最后一次礼拜。
第四道程序是转费达(罚赎仪式)。
转费达是以《古兰经》或钱财等做为罚赎的补偿,替亡人赎罪的一种仪式。送埋体的人们跪坐成一个大圈,由本坊学董清点人数后,计算出转费达的圈数、人次后,一名孝子双手捧着现金或《古兰经》躬身呈递给对方,对方用右手接过后庄重地亲吻一下,并诵祝"清真言"后递还对方,一递一送中倾注对亡人赎罪的真诚,同时对个人的心灵进行着洗礼。顺时针方向一一转着费达的时候,盛大的场面,庄肃的可以听到人们的心跳,有的老人已是泪流满面。
转费达的钱数多少是根据亡人家庭生活或亡人举意出散的乜贴与生前所欠主命拜功的而确定的,轮番转递圈数 的多少,是根据在场参加仪式人数的多少而决定。若是用钱财转费达,那么在转费达仪式举行之后,则将赎金全部散发给参加殡礼的人们及捐给清真寺。
第五道程序为殡埋。
回族人一律实行土葬,以期早日化归为泥土,获得复生。回族人以村为单位,有统一的公墓。在这里没有亲疏、贫富、男女等身份等级,只按照归真的次序,一个挨着一个地掩埋。穆斯林皆兄弟的伊斯兰平等思想在这里非常明显地得到表达。有人说,回民公墓是亡者们的又一个村庄,生生世世厮守共居。回族墓穴坐南朝北,墓深约七尺,长六尺,宽三尺,底部西向开偏穴,上圆如弓背,下方似弓弦。从塔尔布体抬出埋体后,用苫单遮住阳光,头北脚南面向西方的麦加安放在墓穴里。人们拿锨掩埋时,有关丧葬的《古兰经》章节诵读声随之响起,当一座弯月似的黄土新坟堆起时,《古兰经》经诵也随之结束,众人双手向上并伸,在同一声"阿米乃"(愿主接受我们的祈祷)中,一个穆斯林的葬礼结束。
回族人无常后,亲友吊唁,可送钱、茶等物,以助葬费,但不送花圈、挽联。亡人的衣物施散给亲人或贫穷人继续使用,以此表达对亡人的怀念。自亡人殡埋的第一天起家人开始念夜经。一般念三天,悼念活动主要在亡人无常后的四日、七日、十日、二七、三七、四十九、百天、周年等日进行,纪念方式包括请阿訇念经、举行"尔麦力"、炸油香、宰牲、进行施舍等等。在这些日子除了丧家,其它直系家属家都要念亥听,进行悼亡。这中间后辈们每天两次到坟垣去念经祈祷。一般在第十日亡人家里举行念下土仪式,遍邀庄邻亲友参加,众人携带茶、衬衣等礼物前去慰问,民间称之为"收泪",一片关爱尽显于中。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