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隆重的诞生礼
回族人非常重视诞生礼。一个人诞生是生命的起点,是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儿,所以一旦新生命诞生,家人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
回族人多子多福的价值观根深蒂固,多子女的人和家庭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尊重,反之没有生育能力或生育不旺盛的人在社会上往往抬不起头来,所以回族从婚礼开始就特别注意避讳,追求圆满。娶亲、送亲的女人必须具备家庭完美的条件,压轿的儿童必须是双男、双女。念尼卡亥时撒红枣,新婚洞房炕上撒红枣、花生,新人枕中装红枣、花生等等古俗,把回族人求子的急切心情和祈愿用程式化的细节固定下来。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缘故,没有生育能力或生育能力不旺盛的家庭,除了在平常做祈祷外,还有到筛海、先贤的拱北上苫苫单沾吉求子的习俗。
回族人认为怀孕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家里人以及娘家人都十分关注。特别是婆婆们,对娶进门的新媳妇,从细微处做着仔细的观察,她们通过睡梦、停经、呕吐、饮食喜好的变化、体态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有孕,是怀男怀女。
伊斯兰教把今世看做来世的铺垫,因此,回族把婴孩的出生看作一种大礼。当确认怀孕后,孕妇就会受到家人的特别关心和呵护。除了加强营养,减少劳作,保持良好心情外,还有许多禁忌。如不参加婚礼、不作送亲伴娘、不参加葬礼,若在途中遇见娶亲、送葬的要避开等。临产前一月娘家人还邀请孕妇回娘家喝茶。
门源回族妇女过去分娩必须在自己家,绝不可以在娘家。临产时,孕妇要洗大净、尽快住进产房"占房"。过去回族地区分娩不到医院,农村也无专职接生员。分娩时,请村里儿孙满堂,有经验的老妇人接生。婴儿降生后若是男孩则选择一个聪明、诚实、勇敢的家人或亲友首先踏进产房;若是女孩,要选择一个温柔、善良、勤快的人首先踏进产房,这叫"踏生"。回族认为,孩子出生后,谁先进入产房,出生的孩子今后的气质、性格就像谁,表现了对婴孩的一种美的祝愿。坐月期间要忌门,一般在产房门上贴上一块方形红纸。外人看到这个标志物后,不再进婴儿家,因为脆弱的生命经不起更多人的干扰。
在婴孩出生的第三天,家人在清洁的热水中掺入花椒、艾叶、香草熬成的水汁和三枚红枣。给小孩洗澡,洗掉孩子身上的污垢,称为"洗三"。这天主人要设宴款待亲友、乡亲,祝贺小孩健康成长,平安幸福。而亲友、乡邻则送上鸡蛋、红糖、米、肉等营养品,表现了互助、关爱的风尚。有的产妇坐月子期间缺奶,家里人会拿一个小碗收吃七家面,这叫"修渠引水"。在"洗三"时同时还要给孩子举行命名礼。这一天焚香净室。命名礼首先由家庭主人把孩子抱到门槛里,阿訇站在门槛外,先对着婴儿的右耳低念"邦克(礼拜宣礼词),"再对着小孩的左耳念"尕麦体",(礼拜招呼词)。是男孩,便在左耳里慢慢吹一口气,是女孩则在右耳朵里吹一口气,寓意着将婴儿由清真寺外召唤到清真寺内,成为一个当然的穆斯林。阿訇举行这种仪式后,便任意打开《古兰经》,数到第七行中的第七个字母打头,选定一个美名,告诉家里人。从此,代表一个穆斯林回族的生命符号--经名,将伴随着一生。命名礼结束后,要用红枣、红糖、冰糖水等甜食给婴儿喂食"开口"。
婴儿满月前,要给外家众亲戚送"喜茶"。外家人收到"喜茶"后给婴儿和母亲置办衣物,并烧制焜锅镆。到满月这一天,婴儿家还要给婴儿举行剃头礼。由长辈剃光孩子的胎毛,将剃下下的乳发,绾成一个小球用线和布包住连在小孩的枕头上或缝在衣服的右肩上,意为吉利、壮胆、健康成长。也有给小孩留揪毛的,在剃头时,特意在后脑勺留下一撮胎毛,直至孩子健康地长到10岁左右,才举行剃头礼后剃除。满月这天,要宰羊做席招待,并根据经济条件给外家人抬奶母,在添丁增口的喜悦中饮水思源,以"奶母"的方式对外家人表达着感恩之心。
出月,既是婴儿出生后到外婆家认亲的一个仪式,又是婴儿渡过生命的脆弱期,健康成长逐渐融入社会的特殊表达方式。男孩在30天,女孩在40天时,产妇由婆婆陪同,婴儿怀中揣着《古兰经》和一个干粮,迈出大门去认亲。出门后将揣在孩子怀中的干粮送给第一个碰到的人,认做干亲,从此孩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又多了一份呵护和关爱。
过"百岁"是回族婴儿的又一次重要仪式。这一天,家中要擀长面给婴儿喂食,取长寿之意,并馈送亲友,共祈婴儿幸福、长寿的未来。
到婴儿满周岁时,有些人家要举行抓岁礼。这一天主人要在客厅放一个大桌子,桌子上依次摆上笔、书、本、《古兰经》、刀、剑、玩具等,把小孩放到桌子上,让小孩住意抓。来宾和全家大小围着孩子一起观看,希望孩子能抓到一个理想的东西。按照回族人的说法,如果孩子抓到了笔、书,就意味着将来是学通四海的读书人;如果抢到了《古兰经》,就认为将来是一个精通经典、知识渊博的大阿訇,是一个虔心向教的穆斯林;若拿起刀剑,就认为这孩子将来是好武尚勇、保家卫国的武士;如果既抓了笔,又拿了剑,就认为会有文武双全的未来。假如小孩只抓到了不起眼的小玩具,则认为是吃喝玩乐、贪图安逸的人。
上一篇:广州故事(小东营的清真寺)
下一篇:历史沧桑 人文鼎盛镇江回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