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农民工在市场竞争中提升就业能力
分享到:
2010-07-16 19:46:41 【来源:中国民族报】 点击:

皮肤晒得黝黑的阿曼古丽·卡斯木刚刚与家人一起收割麦子回来,坐在崭新的拖拉机上,她显得神采飞扬,这台拖拉机是她花了1万多元钱购买的。

  阿曼古丽·卡斯木是村里有名的“富婆”。最近3年来,她参加县里组织的劳务输出,“转战”天津、山东和广东等地,从一名初中毕业不会说几句汉语的农村小姑娘,一跃成为远近闻名、月入3000元的“打工明星”。

  阿曼古丽的家距离喀什市只有50公里,她生活的疏勒县罕南力克镇努尔古特村,99%的人口都是维吾尔族。由于地少人多,许多年轻人中学毕业后无事可做。为了增加农户的家庭收入,也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自食其力,县里举办职业学校培训年轻人,并成立劳务输出中心,由政府出面为年轻人找工作。

  县劳务输出中心负责人介绍说,自2005年以来,疏勒县开始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打造劳务输出品牌,通过发展劳务经济来增加农民收入。5年来全县共转移劳动力近20万人次,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总收入达到近3亿元人民币,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也由132元提高到563元,增长了2.5倍。

  2006年初中毕业后,阿曼古丽与同伴们经过政府组织的免费专业技术培训后,第一次远离家乡,来到天津一家服装厂工作,这个16岁的维吾尔族小姑娘在克服了初次离家的不适应后,很快就成长为月收入1400多元的技术工人。在一年的合同到期后,她又经县里统一组织到青岛一家鞋厂工作,收入持续增加。

  2009年4月,疏勒县劳务输出中心经实地考查后,确定了广东东莞的一家鞋厂作为合作伙伴,阿曼古丽又与100多名同伴们千里迢迢来到了这家鞋厂工作。在这里,善于学习、沟通能力不断增强的阿曼古丽迅速由生产线上的蓝领工人脱颖而出,成为“管理层”,“最多时,我管理过55名一线工人,包括新疆和其他省的工人。”阿曼古丽说。

  阿曼古丽和她的同伴们通过一次次的劳务输出,在竞争激烈的用工市场中不断成长与进步,不但为家庭增加了收入,提升了就业能力,还成长为新时代的少数民族产业工人和管理者。

  阿曼古丽的妈妈艾尔斯玛透露,去年大儿子想盖新房钱不够,阿曼古丽拿出自己打工挣来的2万元钱,为哥哥盖起了抗震安居房,小儿子结婚时,阿曼古丽又资助了3000元,成了家里真正的顶梁柱。

  新疆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宁认为,越来越多的新疆各族群众到内地务工经商,这是社会和民族的开放性与包容性的体现,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融入更大的就业市场,不但有利于增加新疆各族居民的收入、带动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新疆与内地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

  经过3年的打工生活,如今的阿曼古丽能够操着流利的汉语与人沟通。阿曼古丽自信地说:“我喜欢有变化的生活,现在厂里的人都知道有个‘新疆的阿曼古丽’,我喜欢当班长的感觉,也喜欢管理工作。”她还骄傲地说出自己未来的打算。“我打工前3年挣的钱都用在家里了,今后挣了钱我想回家乡开个超市,自己当老板。”而托女儿的福免费去广东旅游了一番的阿曼古丽妈妈,却恨不得自己能够再年轻些。“我到现场看了,她们干的活儿,我也能干,我想和女儿一起去打工!”增长了见识的妈妈,虽依然穿着传统的维吾尔族民族服装,但眼界已与往日迥然不同了。


责任编辑 :奥斯玛廼 

Array
分享到:
热门关键词: 新疆 少数民族 农民工

上一篇: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在贵阳开幕
下一篇:再识平民英雄海小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