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浪潮让以欧美文化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的文化成为主流,并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中国家受到的文化冲击尤为强烈。而少数民族(少数族裔)文化,本来就相对处于比较边缘的状态,在全球化、现代化、商业化的浪潮下,更是面临四面楚歌的危机。奥斯曼帝国瓦解之后,新成立的土耳其共和国在上个世纪初就面临着西方化与本土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
记者:我最近看了一本土耳其本土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写的《伊斯坦布尔——一个城市的回忆》,作者在书中反复表达了对奥斯曼帝国昔日辉煌今朝衰败的忧伤。您怎么看全球化和现代化对土耳其造成的影响?
穆拉特·萨利姆·埃森利:全球化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是世界变小了,某个国家或者地区发生的事情,几乎在同一时间传遍世界。中国的“5.12”地震发生后,土耳其是第一批援助的国家之一。虽然四川离土耳其有数万公里之遥,但是由于信息的及时传递,我们能在第一时间为受灾群众送去土耳其人民的心意。1999年,土耳其同样经历了一次大地震,当时中国也是第一批进行援助的国家。中国的援助使得“5.12”地震发生后土耳其人民能够感同身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化使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贴近,大家可以彼此关注、互助互爱。
但是全球化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比如文化的同一性。现代人过着越来越相似的生活,忽略了各国、各民族、个体的特点。一些祖辈相传的文化传统消失了,比如在你的家庭中,祖母、母亲都会做一些很有特色的菜肴,可能到你这一代就不会做了。
记者:的确是这样的。我记得小的时候,每逢春节或者其他一些节假日,妈妈都会带着我去外婆家,家里的其他亲戚也都会在那时欢聚一堂,做一大桌子饭菜,那时候过节气氛很浓。到我这一代,每逢聚会就会提议出去吃饭。虽然省了很多繁琐的家庭劳动,但是大家在一起做饭聊天的亲热劲少多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家庭观念比起老一辈的人,也真的是淡漠了许多。
穆拉特·萨利姆·埃森利:我刚才看你们杂志,里面有一副图片是一家人围着一个圆桌,席地而坐聚餐的画面。我们土耳其的乡下到现在也有这样的传统,跟这副图片上的情景几乎一模一样。
记者:那幅图片记录了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一个普通的朝鲜族家庭一家人聚餐的场面。家庭聚餐也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我现在经常思考一个问题,文化是什么?文化到底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其实日常生活中处处可以体现文化,但是我们却很少联想到文化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总是觉得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词。其实文化的影响包含太广泛了,小到一个家庭的纽带,比如一代一代人延续的良好的生活传统、家庭教养,让一个个家庭可以保持稳定和谐;大到整个国家,以什么样的文化基调来树立国家形象,才得赢得其他国家的尊重。
穆拉特·萨利姆·埃森利: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政府保持56个民族的独特性,的确非常明智。现在大家谈的都是如何发展经济,对于保护文化多样性,关注的很少。
记者:土耳其在保护、传承、弘扬本民族文化方面有什么特殊的政策吗?
穆拉特·萨利姆·埃森利:土耳其一直努力发展自己的手工制品,我们的银器、手工地毯、皮革制品、铜器、瓷器在全世界都很有名。你看这个地毯,是我们的手工艺者一针一线亲手缝制的。工业化之后,传统的手工艺品制作被机器大工业取代,但是我国政府积极出台一些政策,进行财力支持,为农村的妇女开设一些培训课程,让她们掌握传统的技能;另一方面也积极为她们寻找市场的对接,让地毯生产出来就有销路。与中国一样,在土耳其,城市化的进程也是波涛汹涌的。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膨胀。政府努力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让各地的生活水平差距逐渐缩小,通过加强医疗条件、教育、工作机会、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村充满活力。
与中国相同,如果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众因为当地生活条件低于发达地区,就纷纷走出来,那么很多传统的文化和艺术就会慢慢失传。因为在城市的日常生活中,你几乎用不到那些传统的技艺。你不可能用你家乡特有的调料或者蔬菜招待客人,你也不可能在一天繁重的工作后还有心情去织块地毯。